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六:《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