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篇七:《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七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篇八:《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