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深化。学校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围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改革思路,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了集实践、就业和职业化特色于一体的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通过与广大企业的直接交流与合作,构建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为动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同时,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办学道路,广泛搭建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创新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共取得纵向科研项目65项,经费达586.8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包括重大专项基金1项、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30项,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1项;厅局级项目29项。横向项目39项,经费2484.04万元。2009年,我校纵横向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3071万元,比2008年增长32%。2008年度发表论文1003篇,其中,核心期刊316篇,三大检索收录82篇。出版著作40部,获得专利授权4项,获得各类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6项。获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中心”,陕西省社科联研究基地“西安现代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申报了“陕西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方面,先后制订完善了多个产业管理规章制度,推进了我校校办产业的规范化进程。
(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1、学科建设取得新成绩。在学校院系调整工作中,积极探索学科专业调整总体方案,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各学科间的合理配置,重点支持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努力实现教学、科研、学科等优势资源共享。我们还举全校之力接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专家组的现场考察。顺利取得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已开始招生。
2、研究生培养工作扎实有效。一是积极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强化质量监管体制,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竞争力。2009年共招硕士研究生199名。二是不断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建立了校内外双导师制,倡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的培养模式,选聘了一批校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作为我校的兼职、客座教授,提高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三是加强了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其中校内实习基地6个,工程性较强的实验室(中心)12个,校外实习基地14个,为开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先后制订了导师遴选、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以人为本,快乐敬业”的用人原则,广开渠道,招贤纳才,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学校共引进博士、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7人,聘请了2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特聘、名誉、兼职和客座教授。进一步加强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拓展渠道,鼓励教师国内外进修。
为解决青年教职工的职称晋升问题,09年学校提高了中级职称指标数,并向教师倾斜。经评审,正高级通过18人(教授17人),副高级通过21人(副教授17人,高级实验师2人),中级通过118人(讲师98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作汇报2024年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