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荆门市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税收取决于税源,税源取决于经济结构。前述分析表明,荆门经济结构中一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荆门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提高,制约着地方税源的健康增长,制约着荆门经济运行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五年间荆门税源结构变化,其基本情况是:占GDP较大比重的第一产业,自2004年始就完全没有地方税收入库,第二、三产业地方税收尽管都有增长,但由于年均增幅不同,占比呈反向运动,第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由此表面现象深入下去,稍加分析就可以对荆门经济结构、进而对荆门经济运行质量有一个基本把握。以下按三大产业分类论述。
(一)第一产业限制了产业结构高度和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在理论上,产业结构越高,经济运行质量就越好,税收宏观税负水平也就越高。落实到实践中,就是第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高,税收宏观税负水平就应该越高。
但在荆门,无税的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2006年,荆门市三大产业结构为24.7:36.6:38.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全国11.8%、全省15%高12.9、9.7个百分点;分别比宜昌13%、十堰11.6%高11.7、13.1个百分点;在湖北全省所有17个市、州中仅领先于恩施(38.4%)、黄冈(31%)、荆州(28.9%)、随州(25.8%)。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过大比重必然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进而降低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水平。2002年荆门市第一产业仅有少量地方税收,2003年则只有象征性的一万元地方税收,占比可以忽略不计,2004年以后就完全没有地方税收入库,地方税收只来自第二、第三产业。
(二)第二产业工业经济创利税能力不强,制造业质量不高2006年第二产业完成地方税收32200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48.2%,五年间占比下降6.9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从表面看,是荆门工业经济创税能力不强,从深层次看,是荆门制造业质量不高,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地方税收贡献率仅为2.52%. 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每万元资产创利税6.47元,比2005年减少2.81元,比全省低5.28元。工业经济创利税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个方面。从工业结构看,荆门工业以化工、能源、建材、机械等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高达80%,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由于重工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固有特点,加上原燃材料等要素市场制约,荆门相当数量的企业难以有较大发展,提升经济效益面临诸多不可抗力。从产品结构看,化肥、水泥是荆门发展较快的支柱行业,由于分别享受国家支农、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较多,实际税负较低。
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导致占地方税收比重最大的制造业地方税收增长十分缓慢,尽管2006年采掘业和建筑业地方税收增长较快,分别比2002年增长209.61%、76.94%,但也无法改变第二产业地方税收增长趋缓的走势。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荆门市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食品、建材、机电等产业聚集度低,企业集群水平不高,产业配套能力弱,缺乏产业链的支撑,精品名牌少,综合集成效益难以提升。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制造业企业地方税收五年间年均增长仅一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低税或无税行业比重大荆门第三产业总体滞后且发展缓慢。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5%左右。2006年荆门市人均GDP超过1400美元(2006年GDP为348.73亿元,人口300万,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按当时的约8:1计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8.7%,远远低于45%的水平。
从地方税收角度看,荆门第三产业其典型特点是,产业中低税或无税行业比重偏大,制约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税收贡献率的提高。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地方税收贡献率为2.56%,比全省平均水平5.01%低2.45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82%,入库地方税收3698万元,仅占其增加值的0.95%;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25.3%,地方税收贡献甚微。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2)在线全文阅读。
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