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提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生活,是教学本义的回归。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活动,如果教学不能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教学中处于“无人”的状态。当今学校教学过程中,“无人”状态或教育者“目中无人”的情形屡见不鲜,这些所谓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教学”,因为其本质是“反教育”的,说到底,这样的教学与生活基本是脱离的。因此,在教学改革或课堂重归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体验,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对教学本来面目的还原。首先,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且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促进教学价值的生成。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正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寻求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课堂生活中去探询人生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回归生活世界”,是指教学过程应该充满真实生活的意义。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其特殊性在于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要受到一定的责任规约,而教学任务的完成意味着教学活动要在固定的时间、空间中有计划地进行。但这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责任,因此并不存在教学生活与日常生活完全分开的情形。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教学过程创造生活的情境,更重要的在于使教学本身具有生活的特性:生活是由人构成的,人在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找寻意义,意义的生活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教学如何成就人的这种意义生活?那绝不是简单的模拟生活情景所能达到的,教学本身必须具有真实生活的意义,而真实的生活是有意义、追寻美好的生活。
其次,教学应该回到生活世界,回到生活世界里才能使知识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得上,教学过程的意义寻求才有可能。过去的知识教学过程把获得特定含义的知识变成教学的唯一目标,人的在场被忽略了,人降格成为知识的外在容器;知识没有真正进人人的内心,只是像披在人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服务于人的各种功利性目的—升学、就业、职位升迁等等,知识自身蕴含的对人素质的提升、精神的陶冶、人性的丰满等意义却被忽视了。只有回到生活世界里,人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人,在生活过程中才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在生活世界里,还可以找到教育的动力源头。“由于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性决定力量,因而,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建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即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且,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生活还可以消解各种学科教学之间的分离状态,使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杜威曾这样描述:“如果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和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那么它的各种目的和理想—文化修养、训练、知识、实用—就不再是各不相同的东西,就不再需要为其中的一个目标挑选某一门学科,为另一个目标挑选另一门学科。”
此外,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还给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是人们学会过美好生活的路径。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既在生活之中,又面向着未来的生活,因而成为一种构建“可能生活”的过程。美好生活是一种自主选择的“可能生活”,是人们的最高追求。因为“美好生活相对于每个人而言是‘自然好’、‘自然正确’的生活,是在现实中可以体验但不存在的理想生活,是现实生活向着这个理想去超越的生活。美好生活说到底包含着引导现实生活的美善价值,这些价值使生活成为值得过的,并且这些价值在生活中能够培育人之为人的人格品质。”由此可以知道,“美好生活”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是引导我们追寻意义生活的一种导向。人之为人就在于他们能够不断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而只有当人处在一种生活状态中,才会不断面对现实并思考理想的生活。教学过程既要体现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关涉学生的美好生活,就必须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这样,知识的学习有了体验和实践的支撑,学生才会更深地感受现实生活和规划理想人生。教学的意义在于指引着价值生活的方向,因此必须关涉美好生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课堂教学的价值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