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教学如何关涉美好生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生活,是对意义的寻求过程,是发现人生存的意义、展开人的各种可能性、寻求人的价值实现过程,而这种意义的寻求就是追寻一种值得过的美好生活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涉美好生活,理想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美好生活。课堂教学是一种带有明确方向性的生活。教学活动不仅是面向现实生活,还要指向未来生活,因为人作为意义生存者具有寻找美好生活的意向性。但教学不是预设未来的生活,而是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引导学生在教学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构建生活的价值。课堂教学是以学习生活为主线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而完整的生活。课堂生活不能等同于原滋原味的日常生活,因为它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置的生活,但它的特殊性并没有排斥它的完整性。“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可能生活的建构来说,教学活动是学生在人为情境中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和建构可能生活的特殊活动”,但同时教学也是“学生的一种完整生活,既有他们的理性生活,又有他们的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同时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人类或种族的生活与个体生活的桥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要使学生从这样的特殊生活中获得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体验,给学生机会去自主感受、理解,与人交往、互动,引导学生构想可能生活和创造可能生活,充分感受教学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精神生活,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生活,是对美好生活的探询。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应该贡献一种人人向往并值得过的美好生活,课堂教学也概莫能外。教学生活是引导学生寻求意义与价值的过程,美好生活应该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是引导人思考美好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并作出选择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始,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追问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活的追问就是对理想生活的建构。课堂教学不可能把美好生活直接教给学生,其意义在于创设一种理想的课堂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探询美好生活。在这种课堂生活中要能够激起个人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反思和追问,培养人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表现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卓越品质。课堂教学是培养理性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培养理性精神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理性是人不可或缺的品性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知识学习与智慧形成的过程为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求真”的精神以及规划人生的能力,为理性精神的提升莫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选择的生活,是形成智慧与德性的生活。课堂生活应把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学生选择能力的获得,既是理性精神获得发展的指针,也是主体意义提升的标志。选择意味着自由,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意味着拥有自主权,能够作为主体而存在;而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意味着能够意识到主体的作用,主体能够行使作为主体的权利。但选择同时也意味着贵任,是主体自觉衡量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智行为。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21世纪的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与价值多元化发展具有一种相辅相承的特征,比教会学生自己选择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己选择道德取向。”这就预示着,选择成为本世纪人们在价值生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课堂教学的价值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