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头穴 电针 张虹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症。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记忆、认知、言语、性格、行为、判断、注意力、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主要表现,并影响了患者的职业、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的状态[1]。成都中医药大学张虹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从“肾虚髓减,神明失用”论治此病,并结合现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用电针头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方案。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头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的系统评价及临床RCT研究” 课题编号02-03LP45)。现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肾虚髓减、神明失用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血管性痴呆的病名记载,但对该病的认识由来已久。血管性痴呆属于古代医学文献中“善忘”“文痴”“语言颠倒”“郁证”“癫疾”“神病”“痴呆”等范畴。张虹教授认为,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为年迈体虚,肾精不足,痰瘀互结,阻滞脑络,神明无主。中医学认为,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的充盈程度决定了脑的功能健旺与否。张景岳在《类经·经络类》中论述了脑髓与肾精的关系,认为“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李时珍又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将脑的生理功能与神明联系起来。若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则会影响脑的功能,甚至于出现神明失用,而表现痴呆的症状,轻则仅有善忘,性格改变,重则神情异常、行为怪异。如《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即指出了本病的病位在脑,与肾精不足有密切的关系。《医学心悟》也强调“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其方·养性》中有“忘前失后,兴居怠情,计受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健忘嗔怒、性情变异”等的论述,并将痴呆的病机定为“肾精竭乏,阳气日衰,而致心力渐退”。
因此,张虹教授认为血管性痴呆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肾精亏虚,而致髓海失充,脑失所养,终致神明失用,发为痴呆。
2 选穴依据:系统评价,证据可靠
在总结长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张虹教授又结合了现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将建国55年以来有关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文献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并进行高质量的方法学和系统评价,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是否确有疗效寻求了科学、可靠的证据。通过此研究,筛选出电针为最常用、最为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以及四神聪、百会、神庭、风池为头部最常用穴位[2]。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
3 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安神益智
张虹教授认为,“肾虚髓减,神明失用”,是本病的重要病机,因此确定了“补肾填精,安神益智”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旨在扶正祛邪,补益肾精肾气,补脑宁神。针刺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腧穴有醒脑开窍、填髓充脑、明目益聪、益气升阳的作用。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泥丸宫,位居巅顶,为足三阳、足厥阴、督脉等诸多经脉的交会穴。督脉上入于脑中,与脑、脊髓有密切的关系。督脉总司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因此,针刺百会有益气升阳、填髓充脑、熄风开窍、安神益智之功效,为治疗脑病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电针督脉穴位“百会”能疏通经络、活血祛瘀、调节平衡、醒脑开窍,使脑髓得气血充养而益智复聪。其可能机制是调节自由基自生存系统和血红素氧化酶活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缺血对大脑超微结构的破坏,为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供了结构和功能上的保护[3]。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张虹教授电针头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经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