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使用的是针状刀,把散光眼的角膜缘切开后进行前方穿刺,瘢痕会在手术后形成,使得角膜的弯曲度改变。对于在白内障手术后可以产生的反规性散光,是因为角膜缘部瘢痕在白内障摘除后所产生,这种瘢痕能减少切口中央经线上的角膜弯曲度,并且增大这条经线相交的另一条经线的弯曲度,通过利用切口横断最强的主经线方位角巩膜的挤压力度来完成对角膜弯度的矫正。并且使得这种矫正作用能够正确的引导角膜的合理弯度的正常形成。通过此种方式对散光眼进行矫正是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夏丽坤,周晶,薛龙全,杜长虹,高殿文.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1).
[2] 黄庆山.散光眼与散光轴向关系的研究[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1993,(4).
[3] 严辉.散光眼的形成与矫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4] 颜海平,余志洪,谭晏华. 散光眼与视力相关性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4,(5).
[5] 舒凤菊.浅谈散光眼的验光方法[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4,(9).
[6] 郑长荣,郑娜.针刺按摩治疗散光眼案[J].中国针灸,2002,(9).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基于成因的散光眼日常矫正(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