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杰 范存晖 许涛 李绍科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成像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颗颌骨内埋伏牙行轴位螺旋CT容积扫描,利用GEAW 4.1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以获得任意方向的三维立体图像或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大小、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全方位地展示埋伏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指导。
【关键词】 埋伏牙;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成像,三维
埋伏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发育异常,会造成牙齿移位、牙列紊乱,并影响颜面美观。通常采用全口曲面断层片、根尖片、咬合片等对埋伏牙进行定位,但因图像重叠、分辨率低而不能满足临床需求[1,2]。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近年来已有报道。本研究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定位,旨在帮助口腔正畸医师和手术医师制定矫治计划和手术治疗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门诊已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咬合片或根尖片,明确诊断但图像不清晰的埋伏阻生牙病人30例(33颗牙),男17例,女13例;年龄7~24岁,平均16.78岁。替牙13例,恒牙17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错畸形。
1.2 方法
采用东芝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电压120~135 kV,电流220~250 mAs。扫描层厚0.5 mm×64, 扫描层距0.5 mm;软组织算法重建,重建层厚0.5 mm,重建层距0.3 mm,重建矩阵512×512。病人取仰卧位,后牙放置橡皮块,以打开咬合并稳定下颌。扫描过程中病人不能有吞咽动作。数据传到工作站后应用图像后处理系统对原始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
2 结果
经螺旋CT三维重建后,所有埋伏牙均清晰显示出位置、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3颗埋伏阻生牙3例成对埋伏,27例单根牙埋伏。上颌29颗,下颌4颗。其中上颌中切牙10颗,侧切牙6颗,尖牙11颗,双尖牙2颗;下颌尖牙2颗,双尖牙2颗;第三磨牙除外。低位21颗,高位12颗。冠状面观察:近中水平阻生4颗,近中大于45°角阻生3颗,近中小于45°角阻生6颗,垂直向阻生13颗,完全倒置阻生6颗,远中小于45°角阻生1颗。近中扭转21颗,远中扭转6颗,唇舌向反转6颗。大小形态基本正常24颗,根尖弯曲、冠根比例缩小、发育异常9颗。矢状面观察:以牙冠为标准,牙列为参照,位于唇侧13颗,腭侧20颗。
3 讨论
3.1 扫描技术及优点
因牙体本身较小,尽可能选取小的层厚。如层厚较大图像容易出现阶梯状边界,影响图像的连续性及边缘的光滑度。其重建图像软组织算法较骨算法更细腻光滑。螺旋CT原始图像处理常采用VR、MIP、MPR。
VR技术所得图像立体感强,所得的牙体三维图像结构完整、形态逼真,且可通过旋转从任意角度观察,从而显示牙齿与颌骨的整体形态。VR成像还可以使用切割技术,选择不同的角度着重观察关键的区域。
MIP可以观察牙齿全貌及其与颌骨的整体关系,对牙齿排列尤其是各牙根部之间关系、牙长轴倾斜情况显示满意,不仅可以显示埋伏牙的数量,还可以观察埋伏牙在颌骨内同相邻牙齿的关系。
MPR是指在任意平面上对采集到的三维图像容积信息进行多层面重组,显示任意方向多个层面包括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曲面等断面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的情况和解剖关系。可以显示埋伏牙的数量、大小、形态、方位和在颌骨内的深度及唇腭侧位置。可从多个角度显示埋伏牙检查所需要的各个内部层面;与邻牙的关系,是否压迫邻牙,邻牙有否移位;与颌骨的关系,有无骨质吸收;牙根和颌骨之间的细微结构,牙根周围囊肿等显示效果清晰。MPR还可在图像中进行距离测量,并且可在一个平面上将牙列展开,有全景片的效果。MPR 成像快,大大超越横断面图像的局限性,有其独特的优势,宜于临床广泛使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