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 溶液的制备
将黄芩、葛根、大青叶等五味中药各150 g,加入8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1.5 h,趁热过滤,再加入8倍量70%(φ)乙醇,加热回流1.5 h,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煎煮成生药浓度为1.5 g/mL的清热合剂原液。将该清热合剂原液,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分别用3柱体积的水(水洗杂质)、20%乙醇、40%乙醇、60%乙醇、80%乙醇、95%乙醇洗脱,将各洗脱液减压蒸馏浓缩至500 mL,配成相当于生药1.5 g/mL的提取液。分别形成水(水洗杂质)A提取部位群、20%乙醇B提取部位群、40%乙醇C提取部位群、60%乙醇D提取部位群、80%乙醇E提取部位群、95%乙醇F提取部位群的6个部位群溶液。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组均数间两两的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3]
取体质量25~30 g的小鼠9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即实验组分别灌胃( i.g.) 给予清热合剂及其各提取部位群6.0 g·kg-1,阳性对照组 i.g.地塞米松5 mg·kg-1,空白对照组 i.g.等体积的0.5% CMCNa 20 mL·kg-1,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后1 h,于小鼠右耳正反面均匀涂抹二甲苯30 μL /只,1 h后脱颈椎处死,用8 mm打孔器在左右耳相同部位打下耳片,扭力天平称重,计算肿胀度(mg)及肿胀抑制率(%)。表1 清热合剂及其各提取部位群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由表1可见,与空白组比较,清热合剂B、C、D提取部位群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炎性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抑制率分别为23.2%、39.7%和30.4%,清热合剂C提取部位群的抑制程度与清热合剂原液、地塞米松(5 mg·kg-1)相当。清热合剂A、E、F提取部位群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炎性耳肿胀有抑制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P>0.05)。
2.2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4]
取体质量120~150 g的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即实验组分别 i.g.给予清热合剂及其各提取部位群4.0 g·kg-1, 阳性对照组 i.g.地塞米松5 mg·kg-1,空白对照组 i.g.等体积的0.5% CMCNa 10 mL·kg-1,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1 h后,在每只大鼠右后足跖部皮下注射(s.c.)0.1 mL的新鲜鸡蛋清,于注射蛋清前(0 h)和注射蛋清后的0.5、1 、2 、4 、6 h用毛细管放大器装置测量大鼠足容积,计算大鼠的足肿胀率。表2 清热合剂及其各提取部位群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表2结果显示,在蛋清致炎后的0.5 h,清热合剂原液、清热合剂C提取部位群即对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持续至观察结束(P<0.01或P<0.05);清热合剂B、D提取部位群起效时间较慢,但维持作用时间与清热合剂原液、清热合剂C提取部位群一致。
2.3 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5]
取体质量180~220 g的雄性大鼠,测3 d 内大鼠正常体温,每日1次。选取体温合格的动物供试验用。实验当日,大鼠每小时测正常体温1次,连续3次,选取体温变化不超过0.3 ℃的大鼠为合格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12.5 mg·kg-1,注射后0.5 h测体温,取体温升高超过0.5 ℃以上的大鼠9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即实验组分别 i.g.给予清热合剂及其各提取部位群4.0 g·kg-1,阳性对照组 i.g.阿司匹林200 mg·kg-1,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0.5%CMCNa 10 mL·kg-1,分别于给药后0.5、1.0、2.0、3.0 h 测肛温1次,结果见表3。
表3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口服清热合剂原液、清热合剂B、C、D提取部位群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体温升高均有抑制作用,解热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0.05或P<0.01);清热合剂C提取部位群对体温升高的抑制作用最强,与清热合剂原液、阳性对照药物阿司匹林相当。表3 清热合剂及其各提取部位群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解热抗炎药效作用的比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