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显微鉴别
3.1 母草茎横切面
切面呈四方形。表皮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皮层较宽,中间有通气组织围成大型气腔多数,四角有明显棱脊,内各有1个纤维束,细胞壁较厚。维管束四角处发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环类方形,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纤维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见图1、图2。
3.2 母草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有气孔。栅栏组织通常为1列细胞。海绵组织为4~5列细胞。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及薄壁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半月形,木质部导管2~7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较小。见图3。
3.3 母草粉末
粉未黄棕色。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不等式;腺鳞多数,腺头4个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柄单细胞;花粉粒类球形,外壁有细密短刺,具3个萌发孔;纤维平直,长梭形,壁较薄,常数个聚集在一起。厚角细胞多角形,多见螺纹导管;偶见石细胞,长方形或椭圆形。少见草酸钙方晶。见图4。
3.4 泥花草茎横切面
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可见非腺毛及气孔。皮层较宽,其间散在有多个纤维束,细胞排列紧密,壁较厚。维管束通常有6个,与皮层纤维束相对应,韧皮部较窄,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纤维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见图5、图6。
3.5 泥花草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有气孔,偶见非腺毛。栅栏组织通常为1列细胞。海绵组织为5~6列细胞。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及薄壁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半月形,木质部导管2~6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较小。见图7。
3.6 泥花草粉末
粉末黄绿色。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不等式;非腺毛多为单细胞,顶端尖,基部钝圆,平直或弯曲;纤维细长;多见螺蚊导管。见图8。
4 理化鉴别[1,3]
4.1 还原性糖及糖苷成分的鉴别
取样品粗粉各1 g,各加入蒸馏水10 mL,加热提取10 min,滤过,分别取滤液1 mL置2支试管中,1支加5%的α萘酚乙醇溶液,摇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可见试管液面有紫色环产生。另1支加入Fehling试剂,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4.2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鉴别
取新鲜药材1 g,切碎,置试管中,加入1%盐酸5 mL,浸渍5 h,取上清液1 mL,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微黄色变成亮黄色。
4.3 氨基酸类成分的鉴别
取样品粗粉0.4 g,置小烧杯中,冷水浸提12 h,滤过,取滤液2 mL,置试管中,加入5滴茚三酮试液[3],沸水浴10 min,溶液颜色无变化。
5 讨论
5.1 显微鉴定中在母草茎的横切面中皮层有明显的通气组织,并形成大型气腔,而泥花草的皮层中则没有通气组织,这可能与母草多生长在离水较近的地方,而泥花草多为旱生有一定关系。母草在4个棱脊处均有纤维束存在,而泥花草则有6个纤维束存在,提示可作为其鉴别依据。
5.2 《广东植物志》中对母草和泥花草的性状描述为:“整个植株均无毛[2]。”但本实验发现泥花草的茎和叶的表皮均有非腺毛,组成非腺毛的细胞多为1个,且分布较少。
5.3 理化鉴别试验方法是参照《中国药典》[3]和《全国中草药汇编》[1]的方法进行,初步判断两种植物中均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氨基酸试验为阴性,与文献[4]中的记载有出入,尚需进一步验证。针对黄酮类、蒽醌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的鉴别试验,结果显示均为阴性。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70-271.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