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视网膜外节层内组织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组织蛋白S100、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出生后25 d的RCS大鼠10只,雌雄不限,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条件下饲养;以同龄SD大鼠10只作正常对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外节等范围内组织细胞TNFα、S100、ICAM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RCS大鼠视网膜组织中TNFα阳性表达强于SD大鼠,ICAM1和S100阳性表达弱于SD大鼠。结论 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的吞噬、消化功能的改变有关。
【关键词】 视网膜炎,色素性;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黏附分子;S100蛋白质类;大鼠
视网膜色素变性为遗传性疾病,其基本病理过程已在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RCS大鼠视网膜中得到证实[1~3]。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的吞噬、消化功能的丧失以及盘膜崩解物的残留,有可能会引发相关细胞特性的改变,进而加速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进程。本文对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视网膜外节等范围内组织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组织蛋白S100、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以探讨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出生后25 d的RCS大鼠10只,雌雄不限,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条件下饲养。以同龄SD大鼠10只作正常对照。
1.2 主要实验试剂
兔抗鼠ICAM1抗体、兔抗鼠TNFα抗体、兔抗鼠S100抗体、羊抗兔二抗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实验标本采取
水合氯醛(400 mg/kg)腹腔麻醉动物后,取出眼球,生理盐水冲洗后立即放入40 g/L多聚甲醛中固定6 h,去除眼前节及玻璃体,常规石蜡包埋,沿眼球矢状面连续切片,切片厚度5 μm。
1.4 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观察和分析
使用OLYMPAS BX50多功能显微镜,选取不同的视野观察并照相。运用SamplPCI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视网膜外节层内组织细胞内免疫反应产物的平均吸光度值。在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出两个视野进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测得其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以±s表示,所得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
正常SD大鼠出生25 d后,视网膜结构基本接近成熟状态,视杆层排列整齐,外节未见明显的紊乱及空泡现象;与SD大鼠相比,RCS大鼠出生25 d后视网膜视杆层厚度增加,内节变窄,外节增厚,有排列紊乱及空泡现象。
2.2 ICAM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无论正常SD大鼠还是RCS大鼠,在视网膜组织中均可见ICAM1阳性表达细胞,以膜表达为主,呈弥漫分布。RCS大鼠ICAM1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047 85±0.006 12,而SD大鼠为0.054 90±0.004 21,RCS大鼠平均吸光度值低于RCS大鼠,差异有显著性(t=3.213,P<0.05)。
2.3 S10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无论正常SD大鼠还是RCS大鼠,在视网膜组织中均可见S100阳性表达细胞。RCS大鼠S100平均吸光度值为0.061 14±0.003 52,SD大鼠平均吸光度值为0.146 25±0.003 82,RCS大鼠平均吸光度值低于RCS大鼠,差异有显著性(t=4.112,P<0.05)。
2.4 TNF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无论正常SD大鼠还是RCS大鼠,在视网膜组织中均可见到TNFα阳性表达细胞。RCS大鼠TNFα平均吸光度值为0.148 20±0.002 35, SD大鼠平均吸光度值为0.096 03±0.002 38,RCS大鼠平均吸光度值高于RCS大鼠,差异有显著性(t=4.056,P<0.0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