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在没有升学压力和繁重课负、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的高职院校加大国学传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双赢模式。 二,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与国学传播教育相融合模式的可能性和优势
(一),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任重道远,其模式有待创新。
尽管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只是一门公共课,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四六级的态度一样,只要考过AB级拿到毕业证就行。作为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摇篮,面对涉外的行业不断增多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英语教育不仅要加强重视,而且还应与时俱进,从各个专业的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学到一门可用实用,用起来方便的交流工具。例如笔者所从教的文科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英语教育更应偏重中外文化(包括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知识的教授,其中将英语与国学教育结合起来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常常发生此类情况,很多学生都对中国文学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自己专业课上偷着看文学著作,被发现后书会被收,还要写检查。试换个角度想,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体系,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都难以逃脱同样的被一删再删的命运。从内容来讲,英语课本和课程中对于这门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介绍少之又少,文理科用同样的英语课本,而且由于如今的考级考试一般青睐科技科普文章,所以从应试角度考虑,学生也只能每天不是抱着单词表背一个个冗长的科普词汇,就是一篇篇地做这方面的阅读理解,尽管他们从来不明白这些文章的内容。
高职学生有其特点,相比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自学能力稍差和本身知识储备少,而对他们的英语教育一方面要更倾向于基础层次的人际基本交流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另一方面,相对于英语来说毕竟他们对自己本国国学更了解更感兴趣,将国学知识结合到英语教学中去,会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有能胜任国学传播的充沛的教师资源和环境。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相比于中小学,高职院校无疑具备提供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有一定的涉外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国学的对外发扬光大。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外教的引入等也增加了对外发扬国学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国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及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感和无力感,将高职英语与国学的有机结合无疑会像一股清泉注入,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了新鲜感和依托感。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实用型人才,而国学英语显然比枯燥的科技英语更加贴合他们的需求。譬如,笔者发现在学生中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感兴趣的人很多,这本书从现代人的角度用简练的文字诠释出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引,而中华书局已经在2009年出版了其英文版,译文语言简练易懂,这样的书可能比课本更吸引学生来读。
二,由于大学语文在高职课程中的淡出,除少数对其有浓厚兴趣的和中文专业学生外,鲜有人将中国文学列为所学范围,更勿论国学。也就是说,除主动积极地去接触国学的学生外,国学会被大多数的学生排除在外。
因此,利用英语课程的公共课性质的优势,开展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对英语或国学的兴趣,同时还能改变英语教育的尴尬现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积极影响,就是培养更多国际文化交流的新主体,当我们经过努力将国的精髓利用英语的途径传播到部分大学生去之后,也就等同现有的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主体又潜在地扩大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教育结合之模式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