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遗传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关系,遗传信息包括基因的结构组成及传递方式和规律。 2·遗传与变异的定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遗传:亲代与子代间,或同亲个体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代与子代间的差异或者同亲个体间的差异现象。
关系: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遗传史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变化的。变异通过遗传使之积累固定,形成新的物种。因此遗传变异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根本。 3·简述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指在细胞末分裂的时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所染色的网状物质。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经过浓缩,卷曲和折叠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数目的结构。 关系: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两种变现形式。 4·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及染色体壁的长短可将染色体分为那几类型?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中间,两臂大致等长,为V型。
着丝粒距染色体一端较近,一条臂较长一条臂较短,为L型 着丝粒靠近染色体末端一条臂特长一条臂特短,为棒状染色体 染色体两臂都极其短,呈现颗粒状,为粒状染色体 5·简述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定义。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其大小,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相同,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性细胞中所有成单的染色体相互间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6·水稻2n=24, 普通小麦42 玉米 20 蚕豆 12 豌豆14 西瓜 22 果蝇 8 人46 7·简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遗传学意义。
过程:核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分裂
意义:是生物个体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须的,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性状遗传的稳定性。 8·简述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遗传学意义。
过程:第一次分裂:前期Ⅰ: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线期。 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 第二次分裂: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意义:保证了有性生殖的生物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生物产生性状变异的一条重要
途径
9.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相同点:间期都会发生DNA的复制 分裂过程中都出现纺锤丝
不同点:有丝分裂是体细胞产生体细胞,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产生生殖细胞 有丝分裂一次,减数分裂两次
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换,交叉等行为,而减数分裂有。 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亲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而减数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10. 请说出水稻各个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胚,胚乳,种皮精细胞,花粉母细胞,根尖
细胞,极核。
胚:2n =24 胚乳:3n =36 种皮:2n =24 根尖细胞4N=48 极核:N=12 11. 简述胚乳直感和果实直感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胚乳直感:种子的3N胚乳由于受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子的2N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
状。
关系:胚乳直感和果实直感在表现方式上相似,但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胚乳直感是受精
的结果,而果实直感不是受精的直接结果。
12.简述无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无性生殖:由母细胞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配置的融合而产生下一代的一种特殊的生殖方式。
关系:无融合生殖是一种有性生殖,有生殖细胞的产生,而无性生殖没有生殖细胞的产
生。
13. 解释下列名词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P杂交,子一代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纯和基因型:基因型中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 杂合体: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
复等位基因:在一种生物群体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
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及系列。
完全显性:指F1代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
不完全显性:指F1代的表现介于双亲中间吗,但偏向某一亲本。 14. 简述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内容:1 生物不同的性状由不同的基因决定。
2 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吗,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同的配子。
3. 相对性状的差异是同一遗传因子的不同形式,一个是显性,另一个是隐性,
显性和隐性同时存在时,显性遗传因子起作用。
4. 杂种F1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结合
机会相等。
实质: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
会随着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下一代。
15.简述测交概念及其遗传学意义。 概念:被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
遗传学意义:1 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成为测交 2 隐性亲本只能产生一种隐性配子,这种配子与其他任何配子受精结合都 掩盖其他哦诶子的性状表现。 3 测交后代的表型种类和比例与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一 致的。 16. 简述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1.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
2.杂种F1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各的合子成活率均等。
4.相对性状的差异明显,显性作用完全。
5.杂种后代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试验群体大。、 17.简述共显性和镶嵌性的概念和区别
共显性:指F1代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镶嵌性:指F1个体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双亲的性状,形成镶嵌图式。、 区别:共显性是同一组织同一空间表现出了双亲各自的特点,而镶嵌性是在不同的部位分别表现了双亲的表现,镶嵌在一起。 18简述独立分配定律的实质
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互不干扰独立分离,等位基因随所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非等位基因组合进入同一配子,形成各种组合形式的配子体,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19. 简述非等位基因的间的互作类型及其内涵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两对基因都是显性时是一种表形,分别只有一对基因时或完全没有显性基因时是另一种性状。9;7
积加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两对基因都是显性时是一种表形,分
别只有一对显性基因时是另一种表形,完全没有显性基因时又是另外一种表形。9;6;1
重叠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不管有多少显 性基因,都是相同的类型,完全没有显性基因时又是另一种类型。15;1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其中一对显性能掩盖另一对显性 表现。12;3;1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其中一对隐性基因能掩盖另一对 的作用。9:3:4
抑制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其中一对基因对性状的表达不起作用,但其显性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地显性作用。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即一个基因除了控制以该基因为主的生化过程外,也影响其他生化过程从而影响其他其它性状的发育。 19.简述连锁遗传定律实质。
连锁遗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有联系在一起传递下去的趋势,分为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两类。
完全连锁的机制是连锁基因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不产生重组型配子,不完全连锁的机制是连锁基因内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产生重组型配子。 20. 简述基因定位和三点测验的定义。
基因定位:确定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互间的距离。
三点测验:一次取三对相对性状,通过一次杂交一次测交,即可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顺序及相互间的距离。
21. 简述伴性遗传规律内容,
伴性遗传指位于X或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遗传,
规律:在XY型生物中,与母本X染色体携带纯和显性基因,父本X染色体携带隐性基因时,F1雌雄表现一致,,反之,母本X染色体上携带纯和隐性基因,父本X染色体上携带显性基因时,F1出现交叉遗传。
22. 试述重组律,交换值,遗传图距间的关系。 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交换值:是指两个连锁基因间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频率。
遗传图距的关系:当两基因距离较近时,可用重组率代替交换值,1%的交换值为一个遗传图距。
23. 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伴性遗传:XZ染色体, 限性遗传:YW染色体 从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 24.简述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变异类型 种类上的变化 数量上的变化 表现型发布 不连续(F1,F2) 连续(F1,F2) 基因数目 一个或少数几个 微效多基因 对环境的敏感性 不敏感 敏感 研究方法 概率分析 统计分析 25. 简述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 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群体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 2 杂合体通过自交能导致等位基因纯和,使隐性个体得于表现从而淘汰有害的隐性个体,改良群体的遗传组成。
回交的遗传效应:1 每回交一次,杂合体的频率在上代的基础上减半,经无数代回交,杂合体的频率趋向于0,只剩下轮回亲本型。
2 如有N对杂合基因,自交后代会有2的N次方种纯合基因型,而回交后代只有一种纯合基因型,因此自交纯合方向不定,回交方向可定向纯合。3 就群体而言,自交和回交的纯合相等但相对于特定的基因型轮回亲本型说,回交的纯合速度高于自交(若有N个基因,回交是自交的2的N次方倍。 26. 解释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概念。
近亲繁殖:指血统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杂种优势:在同一物种内,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在生长势,生长力,繁殖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都有明显优于双亲。 27.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各种类型及其概念。
缺失:指染色体丢了自己本身的部分正常片段(中间缺失,顶端缺失) 重复:指染色体多了自己本身的一部分区段(顺接重复,反接重复) 倒位:指染色体的某一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臂内倒位,臂间倒位) 异位:指染色体的一部分区段转移到另一非同染色体上(简单易位,相互易位)
28. 简述缺失杂合体,重复杂合体,倒位杂合体,倒位杂合体,易位杂合体是如何联会的。
缺失杂合体: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出线期染色体联会配对时,缺失区段对应的正常染色体区域没有联会配对的对象,形成缺失环。
重复染色体:重复区段没有联会的配对对象,形成重复环。
倒位杂合体:倒位区段不长时,其中一条染色体发生翻转,使得每个部位都发生联会,形成倒位环。
易位杂合体:偶线期和粗线期四条染色体联会一起形成十字结构。 29. 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各种类型最典型的遗传效应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1缺失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 2缺失杂合体表现出假显性 3缺失杂合体的育性下降。
重复的遗传效应:1剂量效应 2位置效应
倒位的遗传效应:1 物种的进化因素之一 2倒位杂合体的育性下降 3倒位杂合体倒位区段内连锁基因间重组率下降。 易位的遗传效应:1 生物进化的一条途径 2 形成新的连锁群 3 连锁基因间的重组率下降 4 造成染色体数目变异 5 植物易位杂合体产生半不育。 1. 解释名词
染色体组:维持生物个体正常发育所必需的一套杂合体
整倍体:染色体数十染色体的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 同源多倍体:指染色体组性质相同或来源相同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指染色体组性质不相同或来源不同的多倍体。 单倍体:是指具有该物种正常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或细胞。 非整倍体:染色体数不是染色体组的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 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正常2N个体的非整倍体。 亚倍体:染色体数目少于正常2N个体的非整倍体。 三体:比正常2N个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四体:比正常2N个体多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单体:比正常2N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缺体:比正常2N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30. 简述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1.生物个体形成未减数配子,由这些未减数的配子结合产生多倍体 2由体细胞染色体数直接加倍形成多倍体。 31 非整倍体减数分裂会形成哪些类型的配子? 1 染色体组中会缺少一条或N条染色体的配子 2 含有完整染色体组的配子
3 至少含有完整染色体组的配子。 32. 解释转化,接合,性导,转导概念
转化:指某些细菌细胞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接合:指细菌细胞发生接触后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的过程。
性导:指接合时通过携带寄主染色体片段的质粒实现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过程。 转导:指以噬菌体为媒介进细菌间遗传物质的转移。
33. 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如何区别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 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区别:通过正交和反交,细胞质遗传的正交和反交的性状表现不同,,只表现出母本性状而细胞核遗传相同。
34. 什么叫母性影响?如何区分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
母性影响:子代的表型不是由其本身的基因型决定,而是由母本的核基因型所决定。 区分:看正交和反交的F2代表型。
36.简述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内容。
在一个大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基因等因素的影响,群体内个体间完全随机交配,则该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而且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就可以达到遗传平衡群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关系是D=P2,H=2Pq ,R=q2
37. 群体:又叫孟德尔群体,具有相互交配关系的个体的集合体。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群体内基因位点上某种基因型个体数占该位点各种基因型个总数的百分比。
选型交配:指由表型决定交配类型。、
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引起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随机增减。 基因:是一段具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系列。
内含子:一个基因内部不能编码翻译Pr的核苷酸系系列。 外显子:。。。。。。。。。。。能。。。。。。。。。。。。。。。。。。。。。。。。。。。。
38. 如何判断是同一个基因突变,还是两个基因突变? 互补测验或顺序测验。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将来源不同的DNA重组,并使之得于表达,产生新的遗传性状。
基因组:指生物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表达产物的学科。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的某一点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与原来基因的对性关系。 致死突变:指导致生物体生活力下降乃至死亡的突变。 中性突变:指突变基因不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发育。
条件致死突变:指突变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而在条件改变后仍能存活。 渗漏突变:指基因突变的产物仍有部分活性,使表型介于完全的突变和野生型之间。、 颠换:嘌呤被嘧啶,嘧啶被嘌呤替换的现象。
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产生的花粉无受精能力,雌蕊发育正常,接受正常花粉可以受精结实。
质核互作不育型:由cell质基因和核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39.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间的间接证据1DNA的分布2DNA的含量3DNA的代谢稳定性4DNA对紫外线的反应。 直接证据:1细菌的转化实验2 标记噬菌体的感染实验3 无D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转录: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核糖和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38. 如何判断是同一个基因突变,还是两个基因突变? 互补测验或顺序测验。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将来源不同的DNA重组,并使之得于表达,产生新的遗传性状。
基因组:指生物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表达产物的学科。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的某一点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与原来基因的对性关系。 致死突变:指导致生物体生活力下降乃至死亡的突变。 中性突变:指突变基因不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发育。
条件致死突变:指突变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而在条件改变后仍能存活。 渗漏突变:指基因突变的产物仍有部分活性,使表型介于完全的突变和野生型之间。、 颠换:嘌呤被嘧啶,嘧啶被嘌呤替换的现象。
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产生的花粉无受精能力,雌蕊发育正常,接受正常花粉可以受精结实。
质核互作不育型:由cell质基因和核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39.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间的间接证据1DNA的分布2DNA的含量3DNA的代谢稳定性4DNA对紫外线的反应。 直接证据:1细菌的转化实验2 标记噬菌体的感染实验3 无D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转录: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核糖和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遗传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