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漏掉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漏 头摇来摇去 2.比一比,再组词。
堂( ) 戒( ) 厉( ) 既( ) 常( ) 械( ) 历( ) 即( )
详( ) 塾( ) 涂( ) 提( ) 祥( ) 熟( ) 途( ) 题( ) 3.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 ) ..
(2)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 ..
(3)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 ) ..4.选字填空。 厉 历
(1)墙上的挂( )又翻过了一页。 (2)没想到,他会这么( )害。 提 题
(3)他( )出的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 (4)这篇课文的( )目是《不懂就要问》。
参考答案
1.糊里糊涂——没弄明白 壮着胆子——大着胆子 摇头晃脑——头摇来摇去 鸦雀无声——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一字不漏——一个字都不会漏掉
2.课堂 戒尺 严厉 既然 详细 私塾 糊涂 提出 经常 机械 经历 立即 慈祥 成熟 前途 问题
3.(1)细致(2)刹那(3)照旧 4.(1)历(2)厉(3)提(4)题
【板书设计】
背诵——很快
不懂就要问 心想——不懂 好习惯 提问——壮胆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2.在教学中,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样太肤浅,在本课教学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
关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不足之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会读,我会连。
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 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6)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 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 五 言绝句) 4.(课件出示7)词语解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会读、会背古诗,通过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诗句,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提高古诗鉴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赏能力。】 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 站立在树旁。
(课件出示9)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课件出示10)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1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