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病毒:包被在蛋白质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
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2. 类病毒 :侵染植物并具有复制能力的低分子RNA,一般为单链环状,有246~399个
核苷酸,无蛋白质外壳
3. 多分体现象: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并仅存在于+ssRNA病毒中。是指病毒
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 4. 单分体病毒
5. 多分体病毒 :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几种不同的粒体
里
6. 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存在小分子量的RNA,其与病毒RNA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其依赖的病毒称为辅助病毒。 6. 介体传播 7. 传播 8. 移动
9. 内含体 :分散于细胞质、液泡和核内,或成颗粒状、砂状等不定形集块,即内含体,
似有许多丝状体纠缠而成团。 10. 循回期 11. 循回型关系
12. 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
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的高低 13. 钝化温度:热钝化温度指使病毒丧失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14. 体外存活期
15. 非持久性病毒 :指传毒介体在病植株上获毒饲育后病毒依附于口针里,在接种饲
育时随同排出的唾液进入寄主植物体内,且由于病毒在介体内没有循回期,获毒后即可接种传毒并很快丧失传毒能力
16. 持久性病毒:饲毒时间较长,介体饲毒后病毒随唾液吸入到肠道,渗透过肠壁进
入血淋巴,最后循回到口器的唾液腺里,取食时随唾液进入植物体内。因此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循回期才能传毒,有的病毒在虫体内能增殖,一次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有的还可经卵传毒给下一代。
17. 半持久性病毒:介于非持久性病毒和持久性病毒之间,介体获毒饲育期和传毒时间均较
长,病毒在介体体内没有循回期,也不能在虫体内增殖。昆虫蜕皮后即失去传毒能力 18. 半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主
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19. 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有些植物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因而没有足够的叶索,不
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养分和水分
20. 侵染过程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21. 接触期 :是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 22. 侵入期 :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23. 潜育期 :指病原物侵入后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24. 活体营养寄生物 :寄生物只能依靠宿主完成发育和(或)繁殖后代的现象 25. 死体营养寄生物:是指在自然界可以从死的寄主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26. 局部侵染
27. 系统侵染: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扩展到寄主的大部分或全株,这种侵染称为系统侵染,
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
28. 病害循环 :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
的过程
29. 初侵染 :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
起的第一次侵染
30. 再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完成侵染过程,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
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
31. 土壤寄居菌 :是指在土壤中病残体上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
活的微生物
32.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能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的土
壤微生物,尤指真菌和细菌 33. 发病中心
34. 共生关系: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
系 35. 共栖关系
36.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37. 寄生性: 寄生物为了自身生长发育而必须从活体寄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生活
物质(水分、养分等物质)的生物特性。 38. 致病性 :病原物所具有的损害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39. 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生活的寄生物, 40. 兼性寄生物 41. 毒素 42. 寄主选择性毒素 43. 寄主非选择性毒素 44. 植物抗病性
45. 耐病 :一些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以后,虽然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甚至相当严
重,但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人称此为抗损害性或耐病性 46. 避病
47. 植物保卫素 :是由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或植物遭到机械损伤或物理、生理刺
激后,由植物产生的抗生物质 48. 诱导抗病性
49. 被动抗病性 50. 主动抗病性
51. 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 52. 发病率 53. 严重度
54.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55.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56. 多循环病害 :除初侵染外,还有再侵染的病害。 57. 季节流行曲线 58. 植物病害防治 59. IPM
60. 生物防治 :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
61. 农业防治 :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
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62. 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是植物保护
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措施。
63.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
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64.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
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二、填空题
1. 植物病毒的粒体形状主要有 球状 、 杆状 和 线状 。 2. 高等植物的病毒粒体由 核酸 和 蛋白质 组成。
3. 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作用是 决定病毒的遗传、增殖和变异 ,蛋白质外
壳的作用是 保护核酸 。
4. 植物病毒的核酸大都是 RNA ,并且一般都是 负单 链的。 5. 植物病毒变异的途径最常见的是 。
6. 植物病毒在细胞间的转移主要是通过 运动蛋白 而移动到邻近的细胞。 7. 茎尖脱毒培养可获得无病毒植株,其原理是 分生组织培养 8. 是植物感染病毒后比较普遍而且最先发生的现象。
9. 叶蝉和飞虱传染的病毒都是 持久型和半持久 ,大都是 增值型 。 10. TMV主要通过 汁液接触 传染,CMV主要通过 介体 传染。 11. 在植物病毒摩擦接种时,加金刚砂的作用是 增加植物表面受伤程度 。 12. TMV粒体的形状是 杆状 ,CMV粒体的形状是 球状的。 13. 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寄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根寄生和 茎寄生 。 14. 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可将其分为 全寄生和 半寄生 。 15. 菟丝子与寄主植物接触时形成 吸器 伸入寄主。
16. 桑寄生与菟丝子一般寄生在木本植物枝梢上,而列当寄生在 草本植物根部
17. 环境中不适宜因素主要分为 物理 和 化学 两大类。
18. 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 养分失调 、 空气污染
以及 化学物质药害 。
19. 植物营养元素失调包括 营养缺乏、各营养元素比例失调、营养过量 、 20. 植物药害按照发生的时间快慢分为 急性药害和 慢性药害 两种。 21. 不适宜的温度包括 高温 、 低温 和 变温 三种。
22. 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病原物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外界因素引起。
23.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24.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不外乎有 直接侵入、伤口
侵入、自然孔口侵入
25. 植物病原物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 气孔、皮孔、排水孔、柱头、蜜腺 26. 潜育期是植物病原物在寄主体内 繁殖和蔓延 的时期。
27. 侵染性病害的病害循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
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28. 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 机械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传
播和人为因素传播
29.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场所,一般就是 病原物 的来源。
30. 病原物对土壤的适应能力不同,在土壤中存活时期长短不一。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可
以分为 土壤寄居菌 菌和 土壤习居菌 菌两类。
31.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有 田间病株、植物残体、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肥料
32. 病原物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有 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细胞分裂素 33. 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活体营养型和 死体营养型 34. 根据对毒素敏感的植物范围和毒素对寄主种或品种有无选择作用,可将植物病原菌产生
的毒素划分为 寄主选择性毒素和 寄主非选择性毒素 两大类。 35. 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大多数植物病原 真菌和 细菌都能产生毒素。
36. 请写出病原物产生的致病性相关酶类三种: 角质酶、蛋白酶、酯酶、淀粉酶、细胞壁
降解酶
37.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分为 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 38. 诱导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 再侵染 的抗病性
39. 根据再侵染的有无,植物病害可分为两种类型,即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40. 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有 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和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活动 41. 植物病害在田间的扩张与分布型与病原物的 有关。
42. 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的发病时间较为集中,普遍率比较 。 43. 一种病害在不同年份发生程度的变化叫做 。
44. 植物病害的预测,按预测的有效期限分为 和 ;根据
预测的内容分为 流行性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
45. 植物病害预测的方法为 、 和 。 46. 植物检疫对象应具备三个条件,即 、 和 。 47. 植物检疫是一种 法规 防治。
48. 植物病害防治方法有 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 49. 有些微生物可寄生病原物的现象叫 。
50. 我国的植保方针是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病毒和真菌、细菌一样有细胞结构。( ) 2. 病毒只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 3. 植物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 )
4. 植物病毒病害不像植物真菌和细菌病害,种子不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害。( ) 5. 病毒本身没有毒素、酶或其他与致病性作用有关的物质。( )
6. 所有全株性侵染的植物病毒,都可以用嫁接方法传播给感病的亲和性植株。( ) 7. 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 ) 8. 寄生性种子植物大多为异养生物。( ) 9. 菟丝子属于全寄生性种子植物。( ) 10. 桑寄生属于全寄生性种子植物。( )
11.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有的病害再侵染可发生多次。( )
12. 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 13. 病原物的传播主要靠自身的主动活动。( )
14. 小麦腥黑粉病菌的冬孢子通过家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 ) 15. T毒素是寄主专化腥毒素。( )
16. 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诱发植物产生病状。( ) 17. 一种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称为活体营养。( ) 18. 苗期抗病的品种成株期一定抗病。( ) 19. 耐病品种具有抗损害的特性。( ) 20. 小麦早熟品种可抗小麦赤霉病。( )
21. 植物表皮的蜡质层和角质层越厚,抗侵入能力越强。( ) 22. 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是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 )
23. 单循环病害都是积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都是单年流行病害。( ) 24. 作物品种更换是引起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 25. 特异性抗性的优点是抗性强,且不以丧失。( ) 26. 交互保护现象只在植物病毒病中存在。( ) 27. 杀菌剂对人无毒害作用。( ) 四、选择题
1、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 )。
A.芽殖 B.复制增殖 C.裂殖 D. 原生质割裂 2、植物病毒是通过对( )病的研究而发现的。
A.黄瓜花叶病 B.芜菁花叶病 C.烟草普通花叶病 D.马铃薯Y病毒病 3、大多数植物病毒只能从机械的或传毒介体所造成的( )侵入。 A.气孔 B.水孔 C.微伤口 D.蜜腺 4、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
A.昆虫 B.鸟类 C.气流 D.雨水 5、交叉(互)保护作用最早在( )中发现。
A.植物病原细菌 B.植物病原真菌 C.植物病原病毒 D.植物病原线虫 1、影响病原菌能否侵入成功的最大因素是( )。
A.温度 B. 光照 C.湿度 D.pH值 2、影响潜育期长短的最大因素是( )。
A.温度 B. 光照 C.湿度 D.pH值 1、在同一生长季节中,有的病害再侵染可发生多次。( )
2、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3、病原物的传播主要靠自身的主动活动。( )
4、小麦腥黑粉病菌的冬孢子通过家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 )
四、选择题
1、下列病害中没有再侵染的是( )。
A.马铃薯晚疫病 B.小麦白粉病 C.稻瘟病 D.小麦散黑粉病 2、大多数专性寄生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只要场所是( )。 A.活的寄主植物 B.病残体 C.土壤 D.肥料 3、为防治梨锈病的发生,至少在梨园 ( )范围内不能种植桧柏。
) A.2.5千米 B.5千米 C.7千米 D.12.5千米 4、下列那种病害是由甲虫传播的真菌病害。( )
A.小麦条锈病 B.玉米小斑病 C.榆疫病 D.棉花黄萎病 1、稻瘟病的季节流行曲线类型有( )
A 多峰型 B 单峰型 C S型 D 抛物线型 2、积年流行病害要达到流行程度要( )。
A 一年 B 半年 C 多年 D 8个月 1、下列哪种方法是属于农业防治( )
A 温汤浸种 B清洁田园 C 拌种 D蒸汽处理土壤 2、下列哪些方法是属于物理防治( ) A 温汤浸种 B 清洁田园 C 轮作 D 喷杀菌剂 3、植物病害防治方法中,( )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A 农业防治 B化学防治 C 生物防治 D利用抗病品种 4、最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杀菌剂是( )。
A 甲基托布津 B多菌灵 C 波尔多液 D 稻瘟净 五、问答题
1、 以正单链RNA病毒为例,简述植物病毒增殖的过程。
首先繁殖的核酸(RNA)与蛋白质衣壳分离,RNA以单链状态吸附在寄主细胞的周围或细胞核。这条单链RNA作为一个正条链样板,可以复制与它本身相对应的互补链。这条负链与原来的RNA分离后,又可以复制出相对应的正条链,随后复制出来的正条链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诱发病毒蛋白的形成。就这样病毒借助寄主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病毒粒体
2、 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在介体传播中,病毒与介体有何依赖关系?
答:⒈传染方式:⑴介体传染: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⑵非介体传染:机械性传播、无性繁殖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⒉病毒与介体的关系:关系复杂。根据病毒是否在虫体内循环分为循回型和非循回型。循回型关系中根据病毒是否在介体内增殖分为增殖型和非增殖型。根据介体持毒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非持久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三种相互关系。非循回型的关系全是非持久性的,而循回型关系中又进一步分为半持久性和持久性两种。
3、 简述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值过程
答:⒈病毒基因组的复制。⒉植物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⑴病毒核酸的转录。⑵植物病毒核酸的表达:①亚基因组RNAs途径。②多聚蛋白途径。③多分体基因组途径。④通读
蛋白。⑤核糖体移码。⑶植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⒊植物病毒的增殖。即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组分
4、 植物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其属、种命名与其他病原物有何不同? ⒈形态特征;⒉培养性状;⒊生理生化特性;⒋遗传性状。 5、 按照核酸的类型、链数和功能,植物病毒分为哪些类型?
6、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7、 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答:⒈侵染性病害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病原生物体存在,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⒉若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症,也分离不到病原物,且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无病发中心,没有传染扩散现象则是非侵染性病害。⒊侵染性病害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不具有传染性。⒋非侵染性病害在适当条件下可恢复。 8、 试比较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与方式。
答: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植物病原细菌主要是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有的只能从伤口侵入,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事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细菌可以侵入表面没有角质化的根毛细胞,而一般植物病原细菌是不能从角质层或表皮细胞直接侵入的。植物病毒主要从各种方式造成的微伤口侵入。虫媒传染的病毒是通过虫媒口器取食时侵入寄主植物。汁液和嫁接传染的病毒通过其它媒介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植物。其他植物病原物如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它们的侵入能力都很强。线虫可以穿刺和进入为损伤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吸根穿透能力也很强 9、 病原物在接触期有哪些活动?
1、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2、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
3、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萌发 10、
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病原物的侵入和环境条件有关,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大。湿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条件,细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绝大多数气传真菌,湿度越高,对侵入越有利,最好有水膜存在;线虫的侵入也与湿度有关;病毒的侵入方式比较特殊,与湿度关系较小。温度则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各种病原物在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般侵入快,侵入率高。温、湿度对一些病原真菌的影响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光照与侵入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因而影响侵入。 11、 12、
简述各种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方式 休眠越冬:真菌
寄生越冬:真菌、细菌、病毒 腐生越冬:真菌、细菌
13、 植物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主要有哪些?
答:⒈田间病株:正在生长的田间病株体内外、异地同种作物、其它寄主作物。⒉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侵入而潜伏在内部,与繁育材料混在一起休眠。⒊土壤:在土壤中休眠或在土壤中腐生。⒋病株残体: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⒌肥料:随病株残体混入肥料或单独散落在肥料中。 13、
试述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影响潜育期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真菌主要是以孢子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由雨水、流水和昆虫传播。病毒则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可以由鸟类传播,也可以随气流传播,少数可主动弹射传播。线虫的卵、卵囊和胞囊等一般都在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内外,主要由土壤、灌溉水及流水传播。许多植原体的传播都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14、 15、 16、 17、
试述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有哪些?
区分寄主选择性毒素与寄主非选择性毒素有何意义?
试举例说明活体寄生与死体寄生的病原物有哪些不同的致病特点? 为什么说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属性?
18、 19、 20、
试述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哪些?
举例说明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对应于记住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21、
单循环和多循环病害有何特点?防治策略有何不同?
答: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22、
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
答:1,病原因素:病害的流行必须要有大量的侵染力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
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只有病原物的数量大才能造成广泛的侵染,病原物越冬的数量是来年进行初侵染的基础
2,寄主植物:大面积的(单一的)连片的,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
3,环境条件:如气象因素,其中以温度,水分和光照影响最大,同一环境因素常常一方面影响寄主,另一方面又影响病原物,
另外,土壤的质地,pH, 肥水等因素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关。
23、
如何合理使用杀菌剂。
答:合理选用药剂与剂型,做到对“症”下药。要科学地确定用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次数和间隔天数。提倡合理混用农药,作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对象,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费用。应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病原菌不易产生交互抗药性的杀菌剂,还要尽量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农药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或口腔进入人体,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使用时应注意安全。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的允许残留标准和安全使用间隔期 24、
试比较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⒈农业防治:不需特殊设施。成本低;通过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但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降低病原物数量,同时增强植物的抗病性,不污染环境。缺点:有地域局限性.单独使用收效较慢,效果较低。不能作为应急措施。⒉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优点: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缺点:存在一个抗性容易丧失的问题。⒊生物防治:优点:经济、安全,有益于微生物直接作用与病原菌,还可诱导或增强植物的抗病性。缺点:效果不稳定,使用范围窄,生防菌地理适应性较低,生防制剂的生产、运输、贮存又要求较严格的条件,其防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⒋物理防治:优点:简单易行,成本低。缺点:适用范围窄,防治效果不佳。⒌化学防治:优点:高效、速效、方便、经济效益高。缺点:对植物产生药害,易造成环境污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26、植物病害的农业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⒈使用无病植物繁殖材料。⒉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⒊保持田园卫生。⒋加强栽培管理。 27、类病毒与病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⒈耐热性、耐有机质。⒉高度侵染活性。⒊局限的存在部位。⒋核酸组成的相近性。⒌不显性感染。⒍传播方式简单。⒎比病毒更简单,只有核酸,没有蛋白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植物病理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