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开展了第三次实践,这一次的实践是在前两次实践反思的基础加以改进,加以完善的。在第三次的实践中,教师主要做了如下改进:
1.由学生听课文录音改为由教师朗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有文本的视觉感知,而且还有更加生动、真实的听觉感知,自然更容易让学生融入文本中。
2.切入口的提出有所不同,即“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作为本节课的切入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鸟”联想到“人”。
3.在分析人与鸟的亲近的过程时,只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1)文中的珍珠鸟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2)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么在课文中的这只珍珠鸟,它怕不怕人,为什么? 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要求下,自觉地仔细地研读文本,感知文章内容。
4.充分发挥了课外阅读文本的作用。首先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人对待动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由此引出学生的思索,加深对课内文本中心的理解和领悟。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后感的小练习,又一次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们第三次实践的整个的教学过程应该说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自己读课文,看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概括主题等等。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流程来看,似乎已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识和学法上的需求,但仔细分析,发现教师在帮助学生整理文章主线时,条理性不够强,任由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的语句,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整理文本和在理解课文的内容上显得比较的凌乱和分散。 【点评】
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三实践两反思”,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反思中发现遗憾和不足,虽然最终依然留有遗憾,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断反思使得教学逐渐走向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教研活动由“一人承担”变式为“多人合作”,是师资薄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组内教师一起修改教案,一起改进教学方式,一起完善教学过程,畅所欲言,毫无保留,这样不仅促进优化教学,而且也能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同时“多人合作”也能一定程度分解“一人承担”课例研究带给教师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课例研究的积极推广。
案例三:梅陇中学——校本教研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导言】
梅陇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高。我校数学组的成员平均年龄不足32岁,是一个有思想、有生机、有活力的群体。
李贞老师在参加了2003年上海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后,适逢“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勾股定理在平面几何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也正处于数学思维的转折阶段,但是勾股定理的教学却始终是一个难点,没有很好地在教学法意义上被解决。年轻的教研组长陆海滨在听取了校外研究人员的建议后,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展开整个教研组围绕勾股定理一课教与学的探索活动。他们获得了学校领导的支持,邀请了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区教研员(特级教师)叶锦义、华师大数学系黄荣金博士等作为这次研修活动的专业支持伙伴。本案例反映了梅陇中学开展校本教研,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 “勾股定理a2+b2=c2”能够被学生探究出来吗? ——梅陇中学八年级数学研究课案例节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研组活动从观看以前的勾股定理授课录像开始,通过讨论,实践小组认为这种典型的勾股定理的接受式授课有这样一些不足:①关于提出猜想的过程。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因人而异,得出的数据不足以作为猜想的依据;仅仅凭一组数据3、4、5提出猜想具有“偶然性”,不符合“合情推理”的过程。②关于证明的过程。证明实际上通过课本或教师的“拼图”给出,学生只是消极地去理解既定的证明过程、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证明”的思路。换言之,证明过程本身是作为一个对象被告诉的。
二.改进勾股定理教学的过程及反思
针对典型的勾股定理授课的不足,实践共同体反复讨论,逐步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做铺垫,引发学生的数学猜想;在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数形结合引发学生的证明思路。
李贞老师先后撰写了三个教案、三次授课,她本人也不断反思,认为第一次授课到第二次授课经历了这样的改变:
1、工作单的改变:由第一次教学的四张工作单,改为一张工作单,使整节课更加紧凑,
更加和谐。
2、教学顺序的改变,第一教学先让学生计算一个斜放的正方形的面积,再计算网格中的
四个直角三角形,每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求出相应的面积,这样的安排,学生在完成第一张工作单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会感到这与本堂课的主题无关。第二次教学,将第二张工作单的任务先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先计算网格中放置的四个特定边的直角三角形的一些量,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改进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第二次教学后,她在反思笔记中也写下了这样的困惑:引入比较生硬,不自然,引入是让学生复习已知的有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从而导出考虑,直角三角形中是否存在某种等量关系,而为何出现a2、b2、c2比较勉强,学生不易接受。在学生得出勾股定理之后,关于“赵爽”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的介绍不够流畅。 随着实践共同体不断的讨论,大家对勾股定理的教学认识逐渐深入。最后一次授课在课后,李老师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认为这是第二次教学到第三次教学的改变:
1、引入的设计比较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先告之学生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除了不等量关系之后,的确存在某种等量关系,古代先民用面积法探索出了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也尝试用面积法来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接着让学生观察先前得的不等式a、b ,为求面积,我们可将不等式两边平方,得到 a 2 、 b 2 2 2 +2ab+b 2 ,再将 a 2 、 b 2 、 c 2 赋予几何意义,在网格中放置特定边长的 Rt △,并每边向外作正方形,用边长为 a 的正方形面积表示 a 2 ,用边长为 b 的正方形的面积表示 b 2 ,用边长为 c 的正方形面积表示 c 2 ,从特殊的 Rt △入手,研究 a 2 、 b 2 、 c 2 以及 2ab 之间的数量关系。 2、整体教学更加流畅,学生通过观察数据表得出了“a2+b2=c2”以及“2ab+1=c2”等猜想,在计算c2时得到“c2=(a+b2-2ab”以及“c2=(a-b2+2ab”等猜想。让学生再任取一个例子,否定“2ab+1=c2”这一猜想,而找不到否定“a2+b2=c2”这一猜想的例子,从而启发学生用“c2=(a+b2-2ab”这一猜想来验证a2+b2=c2的正确性,这样也解决了撤去小方格背景证明a2+b2=c2的难点。最后讨论“c2=(a-b2+2ab”的正确性,从而引出赵爽的证明方法,同时介绍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基于学校主动发展――上海市普陀区校本教研(研修)案例节选_(精)(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