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达到合理水平。2011年全省钢铁产业形成钢2800万吨、铁2600万吨、材32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增长14%,分别达到2448亿元、2414亿元、14268亿元。全省有色金属产业形成电解铜50万吨、电解铝55万吨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增长14%,分别达到552亿元、968亿元、376亿元。 2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钢材深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占全省钢材产量的47%。铜、铝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和33万吨,分别占全省铜、铝产量的40%和60%。
3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省骨干钢铁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达到80%,钢材\双高\产品达到85%,连铸比达到98%,高炉喷煤达到150千克/吨,高炉入焦比低于310千克/吨。铜冶炼总回收率达到97%。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低于5吨,电炉钢冶炼电耗低于300千瓦时/吨。铜冶炼综合能耗低于450千克标煤/吨,原铝直流电耗低于13500千瓦时/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0.8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100%
综合利用。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拓展市场,保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平稳增长。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带动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路桥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钢需求扩大的机遇,加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调整,提供适销对路产品,推动钢铁、有色金属企业为下游用户提供选材、用材等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东风、神龙、武船、青船、一冶、十五冶、中铁十一局、中建三局、武桥重工等重点用钢企业优势,提高省内重点工程、标志性建筑使用湖北钢材、有色金属产品的比例。推进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扩大湖北冶金产品采购量。
(二)调整品种结构,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支持武钢充分发挥硅钢片、高性能工程用钢产品优势,提升超纯净钢冶炼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磁感冷轧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耐候钢、石油储罐钢、管线用钢、桥梁用钢、工程机械用钢等产品。完善三冷轧、三硅钢等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武钢高速铁路用轨道钢研发。青山厂区形成钢材产能1640万吨。
支持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以宽厚板产品为重点,重点发展宽幅高强度船板、桥梁板、容器板、锅炉板、高强度和耐磨结构板等高附加值专用板材及高性能建筑用钢。加快4300毫米单机架宽厚板生产线项目建设。形成钢材产能500万吨。
支持新冶钢扩大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工模具钢、中厚壁无缝钢管等品种规模,重点发展发动机曲轴用非调钢、系泊链钢、石油机械用钢、工程机械履带用钢、航天特殊材料用钢、风电轴承用钢等。加快273和460机组钢管热处理生产线和1600吨快速锻造、4500吨锻造液压机组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形成钢材产能430万吨。
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加快矿山生产能力接替工程。重点开发合金铜管、电子铜箔、金银饰品等新产品。形成电解铜产能50万吨。 支持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电子引线框架铜带、电缆铜带、无氧铜带、变压器铜带、紫铜带、黄铜板、阻燃电缆、动力电缆、特殊电缆等铜精深加工产品。形成铜板带加工产能1335万吨。
支持铝冶炼企业采用大型预焙阳极电解铝技术改造提升铝冶炼水平,加快铝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铝板、电工圆铝杆、钢芯铝绞线等深加工产品。
(三)着力建设钢材深加工集群,扩大重点产品深加工规模。 推进武钢400万吨全流程汽车板生产基地建设,生产高档轿车板、高档彩涂钢板在内的冷轧、镀锌、镀锡、彩涂卷板等产品,进一步满足汽车、造船、家电产业发展需要。推进武钢阳逻200万吨深加工基地以及武钢集团鄂钢公司100万吨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推进武钢在团风建立60万吨钢材配送基地。加快团风钢结构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潮流钢构、精诚钢构发展重型钢构产品;支持鸿路、博来、风华发展彩钢板、异型钢产品;支
持立丰、富迈仕、江蕲发展金属加工件产品。
推进三峡全通公司500万吨冷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家电板、仪表装潢装饰材料。培育黄石240万吨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宝钢(黄石)涂镀板生产线、山力公司冷轧薄板涂镀生产线、业正公司涂镀板生产线、华亿公司镀锌板生产线、同大公司冷轧薄板生产线等项目。 (四)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落实和实施国家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开发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生产技术,自主开发钢铁、有色金属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钢筋的生产、应用和节材技术。支持开发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共伴生铜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支持铝电解企业积极开发电解铝节电技术及高档中厚铝板加工等关键技术。支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中冶南方、中冶连铸、都市环保等高科技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为冶金行业提供优质的工程设计、成套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等一条龙技术服务,培育创新型生产服务业。
(五)加快资源开发,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开展技术合作,探明新的矿石储量。支持采用合资、合作、收购股权等方式,整合省内外矿产资源,增加企业可控制资源。支持武钢、新冶钢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加快鄂西高磷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缓解铁矿石资源紧张局面。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加强国内外矿资源的合作开发,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矿石供
货渠道,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六)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钢铁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干熄焦、煤调湿、脱硫、除尘、水循环利用等技术,推广副产煤气(焦炉、高炉、转炉)的二次能源利用和高炉渣、转炉渣综合利用,支持武钢、新冶钢建设干熄焦、低温烟气余热发电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武钢烧结机脱硫改造、工业港污水处理厂及循环利用项目、新冶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等项目,扩大冶金渣综合利用范围和深加工能力,冶金渣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 铜冶炼中充分利用余热生产蒸汽和发电,循环水回用率提高到80%。支持大冶有色回收利用稀贵金属资源,重点提高铂、钯、金、银、铋等稀贵金属的回收率;采用新工艺,扩大再生铜产能;实施废酸资源化与生产废水\零排放\工程;开展炉渣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废铅蓄电池以及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支持湖北金洋公司废铅酸蓄电池低温连续熔炼项目、荆门格林美公司二次镍钴锌粉体材料加工项目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和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做好项目单位与国家专项的衔接工作,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充实完善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项目库。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整合省级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钢铁、有色企业自主创新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