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浅谈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8-0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浅谈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摘要】:目的是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了解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提高旅游英语的翻译质量,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方法:通过分析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和旅游资料语言的特点,提出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处理原则和具体的翻译技巧。结论:在具体的旅游翻译实践中,把握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运用添加解释性语境信息、删减冗余信息、类比、再创造等方法,缩小文化差异,可成功地进行旅游途中的讲解、对话。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处理原则;语言特点。

【正文】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数千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更有蕴含着民族气息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来此旅游。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又成为旅游的障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给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少困难。旅游翻译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服务于该产业的利益的,提倡在旅游翻译中突出主题相关信息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迎合游客的心理和需求,其二是迎合游客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抓住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也正是服务于此的,所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游客对不具特色的传统旅游产品逐渐失去兴趣,因此主题游成了旅游行业的新宠。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旅行社和有关组织必须根据顾客的兴趣和经济条件,开发富有特色的主题游。自然,在旅游宣传上也要相应突出特色才能吸引顾客。另外,语言的翻译是一个受游客自身文化制约的自主选择过程,由于文化与语言的互动关系,主题突出是他们所认可的规范,因此,在旅游翻译中把握语言特点,突出主题相关信息可使游客更加深刻的感受景观为其带来的身心享受,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 文化的概念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历史。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对文化的界定与划分。文化是主体和课题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锁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的文化心态。同时,文化又是分层次的,总的来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即表层文化,多指

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精神产品,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制度文化又称中层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心理文化是深层次文化,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态、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再让我们看一下与本文内容有关的语言,语言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包括有成语、言语、歇后语、典故等,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语言中最质朴,最令人心动的一部分。L.P.史密斯在《词汇和语法》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语言,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这就是文化和语言的联系。 二、中西方文化的语言差异 (一)物质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中西物质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主要就饮食方面的差异做一抛砖引玉的介绍: 1. Peaches and cream

大家都知道peaches指桃子,cream指奶油。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是很美好。有人可能会问,桃子和奶油有何关系呢?这是因为美国人在吃水果的时候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这与中国人的吃法师不同的。 2. Bread and butter

西方国家主要的谷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小麦主要用来烘制面包,大麦的用途主要是酿酒,燕麦则是畜牧的主要饲料。面包和黄油加上牛奶是西方人的主食。现在,许多人吃的黄油一般都是用植物油做的,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如果西方人缺少了这些东西,他们就生存不下去了。所以bread and butter就转义成了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或谋生之道。

而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因此,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有一习语:“生米煮成熟饭,”英语中与之相应的表达法是: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汉语中的成语“鱼米之乡”,在英语中被译成“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从以上两个习语的对应表达可以看出:milk在西方的饮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米在东方人的饮食中又是必不可少的。 (二)制度文化的差异

1. 由动物寓意的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

2

的影响,对动物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比如,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牛,

人们对牛的感情也反映到语言上来。例如:“壮实如牛”,“象牛一样工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说某人喝很多水也用“牛饮”。让我们看一下英语中这些成语是如何表达的:

牛饮 状如牛 象牛一样工作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drink like a fish as strong as a horse to work like a horse to live a dog’s life 在英国 ,中世纪时,马便是皇家的饲养,御用的动物,因此英国人对马赋予了很多的寓意。因此,说某人“状如牛”,必须说as strong as a horse.说某人“象牛一样工作”必须说to work like a horse.同时,英国是一个岛国,与渔业有很大的联系,鱼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某人“牛饮”必须说“to drink like a fish”。在英国,狗一直被认为是人的朋友,人们对它赋予了极大的同样,说某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必须说to live a dog’s life.说到狗,英语和汉语中对狗的理解各不相同,这是有原因的。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养狗的目的与态度各不相同。在西方,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做伴。而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养狗主要是用来看家、守门户。这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家庭组织关系同东方有很大的差异,人际关系不象东方人这样亲密,人们时常感到孤寂好人落寞,有的人无儿无女,以养狗取乐,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狗所持的态度不同,自然而然地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了出来。汉语中我们大多对狗持反感态度,如“狗崽子”“狗苟蝇营”“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让我们再看一下英语中对狗的看法: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s(最重要的人物);die like a dog(可怜的死去);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由此可见,西方人对狗大多持亲近态度。

英汉两种语言中,由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文化意义的不同还有很多,如;猫头鹰象征不吉利,而owl象征机智,聪明(as wise as an owl);兔子象征狡猾,机灵(狡兔三窟),而rabbit/hare象征胆小;在汉语中有“乌鸦报丧,喜鹊报喜”之说,而在英语中,crow象征长寿,magpie象征

3

喋喋不休。

2. 东西方人的姓名引申义的差异

在英语称谓中,有一些姓名引申出其它意义,这些姓名或出自俚语,或出自小说和戏剧。在西方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一瞥。并且这些姓名已经嵌入了英语习语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Jack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名,在英美国家,很多男子都叫Jack。它的意义后来就转化为“普通人、男人、男孩”等,出现了很多由Jack组成的习语。还有些其它的列子,如:Darby and Joan.是指恩爱的老夫老妻或快乐的老夫老妻,来源于诗人伍德福尔的故事书中的人物;John Bull是指典型的英国人,英国佬,它是18世纪作家约翰所写的作品《约翰的历史》中的主人公。

汉语中,人名具有普遍意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一点与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所反映在的内容由于各自的历史或风俗的差异而截然不同。汉语中“张三、李四、王五”可以代指普通人。又如,成语“顾曲周郎”喻指歌曲评论家,内行人。人名引申为普遍意义的成语在汉语中还有很多,如:助纣为虐,纣是商朝末年暴虐无道的昏君,这里引申为无恶不作的恶人;愚公移山,这里引申为品质坚毅之人。还有“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成也萧何败萧何”等等。

(三)心理文化的差异 1. 宗教方面

宗教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笃信基督教,而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佛教,还有道教。

基督教对英语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相当数量的英语成语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如:go to the church意思是“(去教堂)做礼拜或结婚”;power of the keys(权利的钥匙)喻指“教皇的权力”,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诅咒语go to the hell“下地狱去”等等。

《圣经》被奉为基督教的经典,除在宗教色彩的神话和有关古代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史实等方面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外,圣经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对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Judas kiss“犹大之吻”eye for eye“以眼还眼,以牙还牙”,the salt of

4

the earth“社会中坚,高尚之人”,wash one’s hands of“洗手不干”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汉语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如“一尘不染”“不二法门”“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回头是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道教也曾在我国流行过,但其影响远不如佛教。不过汉语里仍然有一些来自道教的词语,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等。 2.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一向把时间看作是由两种对立的事物(即阴阳)构成的统一体,并由这两种对立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体现了朴素的辩证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欲速则不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同时易经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一生二,二生四的思维方式使得汉民族产生了注重对称与和谐的心理,对汉语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汉语在组织结构上特别喜欢平行对称、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方式组词成句,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这种思维方法在俗语中表现的十分广泛,如:“一不做,二不休”“吃一堑,长一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英语中有一种被称为“连体双胎”的固定词组,体现了英语中的对称观念。所谓“连体双胎”,是指由and连接的两个词项所形成的固定词组。两个词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三种。同义词并列使用;如,culture and learning(学问),fair and square(正大光明);反义词并列使用;如,good and evil(善恶),weal and woe(福祸),rights and wrongs(是非曲直);同一词重复使用;如,over and over(反复,再三),half and half(平分,对半),more and more(越来越??)。英语中虽然有以上这种由and连接的具有对称特色的短语存在,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并没有这种对称关系,对称性也不像汉语那样的鲜明。

英汉语言中,有很多的词汇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方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值得我们去揣摩,去研究。所以说,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

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浅谈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在线全文阅读。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浅谈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38546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