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背景成为外语学习和翻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成功的译者,“精通两种文化甚至比精通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基于这种认识,体现了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熟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多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多汲取这方面的知识,认真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魅力及特点,才能更深层次的掌握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满足各种游客的需求,增强导游与客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为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原则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旅游文体上的体现
中国的美学思想是汉民族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的浓缩,是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心理深层的积淀,反映出特有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性灵、境界,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主观色彩极浓,在表达上简隽空
灵、委婉含蓄、工整对偶、节奏铿锵,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而西方民族偏 重客观理性、突出个性,主客观对立,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 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的风格, 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汉民族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俱佳,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描述旅游时,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传递,并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旅游英语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 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必须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注意内外有别。倘若翻译时一味按汉语的习惯行文用 字势必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格格不入。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能够让游客真正了解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中国。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文本符合译语接受者的审美情趣,
6
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符合 西方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方式,让西方读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根据翻译目的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应着重培养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使其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应用自如。
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并不完全符合译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因此,要从译语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翻译 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
虽然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成为普遍性的原则,但在非文学语 篇中,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是可以遵循的原则。因为这类语篇具有感染劝诱的特殊社会功能。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从而激发其兴趣。由于这类语篇的语言和形式受特定文化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迁就目的语的形式规范和问题惯例,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删减和改译等手段对原文进行处理,以便对译语接受者产生感染和影响。 四、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一)旅游景点名称的音译和意译
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语言,此类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北京(Beijing)。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加意译, 主要适用于对景点和景区的翻译。如:八达岭长城(Badaling Great Wall),如果把其译成英文,就会把景点完全西化了,无法传递出地名的信息。类似的翻译还有天安门广场等。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有利于传递中国的地名信息,无形中增进了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
(二)旅游英语语言中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说明性的特点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而国外游客对我国的历史朝代并不熟悉,因此最好补充一个朝代的公元年份。例如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样的说法才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及朝代。在讲解国
7
外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可以添加相关的背景材料,补充这个人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以增加国外游客对此人的了解。对国外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又是旅游英语的精髓所在。 (三)注重民俗风情的理解与特点
如在提到“在乡下,死人下葬前会请来风水先生看风水、断阴阳”一句。“风水”和“阴阳”是我国文化中独有的传统的概念,类似于西方的环境地理学,但其内涵和外延与西方的环境地理学又有很大的不同,环境地理学只是一种环境和地理之间综合关系的客观研究,但在中文里,“风水” 和“阴阳”不但与地理有关,更与信仰有关。在运用英语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使用寓意的方法,同时加适当的注释。 (四)旅游英语语言文化借用的特点
所谓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西方客人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加他们的印象,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容。例如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接待外宾的时候,说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他便直接告诉翻译,让他把这个故事说成东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这样客人在听到罗密欧和朱丽叶时,思想便有了一个定位,就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五、结语
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有深度也有广度,把中西方文化溶于一体,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运用旅游英语的时候应该从中西文化的本质出发,把握语言特点,适当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特色文化进行恰当演绎,增进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让游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深刻的印象,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马玉红,从目的论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J],重庆职业学院学报,2006
【3】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4】蒋磊,《英汉语言文化观照与对比》,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浅谈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