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

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

2009年09月10日15: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作为综合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部分,“软实力”注定要受到世人关注;而在“硬实力”影响逐渐式微,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力却日渐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软实力”就表现出空前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自组建以来,一直专注于“软实力”问题的探索。现在,课题组已经对各层次软实力进行了通彻的理论研究,不仅在中国语境下发展了经典作家的国家“软实力”概念,而且深化、系统化了人们对其他层面的“软实力”的理解。人民网理论频道将独家发布其研究成果,欢迎理论工作者和广大网友一起交流探讨。 “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在不同时期,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做出了多种不同的界定。在1990年发表的“软权力”一文中,他指出,“同化权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权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而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Think Again: Soft Power”)一文中,他将这一概念简单地

1

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另外,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致胜之道》一书以及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再思考”(“Think again: soft power”)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软实力”概念诞生以后,各方反应不一,各种意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概念本身持有疑问。例如,我国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认为,奈的“软实力”概念不是很严密,其借助了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区分思维,而事实上软件和硬件必须结合起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二类是对“软实力”的功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并不像所描述的那样重要。例如,资深政治家约翰〃麦克洛依(John McCloy)在谈及国际政治中要关注声望和吸引力时大发雷霆:“国际舆论?我不信国际舆论。唯一要紧的是力量!”美国专栏作家卡尔〃托马斯(Cal Thomas)则表示:“说美国的言行能减少我们敌人的威胁性,这纯属虚构。”第三类是对这一概念持肯定的态度,同意这类实力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类反应占据主流地位。当然,认识到“软实力”概念的重要意义的人,在对于软实力的本质内容的看法上也还是立足点不一,或者各有侧重,从而存在分歧。

由于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民族的性格气质,中国学者倾向于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界定“软实力”概念。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软实力是一国的内外政治动员能力,即对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这种看法不仅强调了软实力对外的维度,也包含了其对内的维度。还有观点认为,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这种观点表现出更强的内向性。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认为,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约瑟夫〃奈在提出和论述软实力时更多地是从国际关系的角

2

度来考虑问题的。美国学者这样看有一定道理,符合美国的国情。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讨论软实力可能一方面要着眼于国际关系,另一方面要更多地着眼于国内发展。另外,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上看,一般而言,中国人更为内向或曰内倾,而美国人性格更加外向。古代的中国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周围没有可与匹敌的国家,中国人因此而自诩“天朝上国”。但是,这种突出的优势也并没有催生出中国人外向的性格,更没有因此而寻求对外扩张,恰好相反,它却造就了人们精神上的内向性。于是,在探讨软实力时,在“反求诸己”精神的指导下,国内学者不仅关注一国为达到目标而影响他国的能力,还考虑到了它整合、动员国内各阶层、各集团意志与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国内学者更强调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并重的“软实力”。如果从综合对内对外两个维度而非单纯局限于对外维度的意义上探讨国家“实力”,也即综合性的国力,那么,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理解相对来说更加全面、完整,只是这时候的“软实力”已经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对于理解“软实力”概念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准确把握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比较全面的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如下联系。 一、硬实力为软实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其一,文化、价值观等的传播需要以物质为载体。首先,在现代社会,文化一般主要以文化产业为其物质载体。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与发达的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离不开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后起之秀的韩国同样如此。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既是一种硬实力资源,又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文化产业受益于潜在的文化软实力,从文化中获取养分,也实现着潜在的文化软实力,甚至创造性地提升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其次,文化产业之外的其他机构也构成一国文化的载体,为一国软实力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向国外民众推广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众多本部在美国的跨国公司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将“美国”搬到了国外民众的家门口,以自己的言行体现、推介美国。原

3

则上讲,每一个企业既是一国的硬实力资源基础,同时也是其软实力的物质载体,是一个准文化宣传机构。再者,文化、价值观、制度和政策等的宣传与推介也需要以一定的基础设施为前提。以遍布全球的信息传播网络为基础,美国控制着全球主要信息渠道,借以向全世界传达本国的观念和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推广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的价值观。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在美国的软实力构建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即便是作为最典型的硬实力资源的军队,也可以作为一国的软实力载体,宣传和推介该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政策。迄今为止,所有参加过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国维和军人均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联合国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格诺赞扬中国赴刚果金的维和部队是“中国对维护联合国宪章做出的光辉典范”。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瑟利夫称赞中国维和部队“是一支战斗力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高度职业化的部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友好使者”。在这里,最典型的强制手段反倒成了表达友善与合作态度的工具,有效地宣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与政策。

重视环境的价值观同样也需要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环保价值与环保产业的发达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对环境的重视势必刺激环保产业的发展。没有较为发达的环保产业,环境价值观就没有依托,沦为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可以想象,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不仅会发展出比较发达的环保产业,而且会在其它产业中贯彻环保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保护环境,这就类似于不仅文化产业体现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其它社会组织也具有这种功能。

其二,硬实力的发展可以推动软实力的提升。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经济活力是其日益增长的实力的核心——不仅是硬实力的核心,而且是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中国不得不承认是其经济增长唤起了全球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即便中国的文化具有经济利益之外的、独立的价值,国外的人们也最终会发现这种价值并被中国文化本身所吸引,但是至少大多数人的兴趣首先是被经

4

济利益激发出来的,只是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了解了这种文化之后才对文化本身产生兴趣,文化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显,价值才得以实现。没有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中国文化充其量只能吸引国外某些知识精英的青睐,存在于有限的学者书斋之中。这种局面还由于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有限而进一步加剧。由于这种限制性,一般人只能够选择一种或者两种外国语来学习,一个或者两个其他国家来了解,这就使各国文化之间形成激烈竞争的关系,弱国很难获得其他国家民众的了解和认知,对外的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更糟糕的是,由于人才逆向流动的缘故,本国高级人才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更愿意放弃本土文化而改学外国语言和文化,这不仅使得本国文化发展后劲不足,而且使得民族凝聚力也受到削弱。在这种意义上,硬实力的发展和强大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理念的巨大吸引力也依赖于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提高。其中的逻辑就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越雄厚,其影响某个国家乃至左右世界局势的能力就越大,国际地位就越高,在人们思考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形势时,他就越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也就是说,他的利益,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的期望与设想(他的世界理想),就越重要,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不难想象,一个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不济的国家,无论其利益何在,也无论其对于世界的走向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或者期望,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他也主要以一个被动的角色存在,只能顺应潮流,而不能主导历史,甚至仅仅是影响历史潮流都很难。因此,这样的国家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历史上,很多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大国外交放在外交活动的首要位臵就是明证。而我们知道,对外的软实力,首先依赖于国际社会对一国的了解,只有了解了之后才会做出评价,进而可能产生认同。如此,一国的软实力才可能得到提升。正是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促使世人对中国的世界理念,乃至国内政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问题产生兴趣,然后才出现多国政治领导人、学术界、智囊等对中国的外交理念的认同与支持。

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在线全文阅读。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3937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