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完全丧失,政权合法性也受到威胁。更糟糕的是,由于跨国公司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和巨额税收,拒绝他们的合作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势必要求一国采取某种比较中性的措施。至于旨在塑造国际舆论环境的公共外交,诉诸武力更加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和平措施。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里,影响最终结果的渠道、变量史无前例地增加,而且各种渠道、变量对最终结局的影响力也变动不居,从而导致国际政治变得空前复杂,时常发展到甚至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也不能掌控的地步。在新的现实面前,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现实主义理论家集中于剖析政府与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仅仅通过政府发挥影响的国内社会之间的互动。但是,现实却展现出另外一幅图景——公民、团体与他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直接的跨国互动常常在世界政治中造就令人关注的新联盟,并产生影响。现实主义的三个假设——国家是唯一重要的行为体,武力是主导工具,安全是主要目标——均受到了挑战,不再符合变化了的世界现实。现实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最终,“软实力”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至于中国学者及领导人关注“软实力”概念的独特背景,则在于: 首先,“软实力”概念与这一届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关于国家、世界的理想相契合。出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世纪之初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后来又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外交”、“和谐世界”的理念。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对软实力的重视都是题中应有之义。2004年6月的一期《瞭望》刊文指出,中国和平崛起,必然把构建和强化软实力放在重要位臵。文章分析认为,人口众多和多民族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必须以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部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责任,必须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能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策主张能够得到大

16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认同,事业的成败得失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中国需要软实力,中国也势必重视软实力。反过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也可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使中国得以借助日渐强大的软实力来推动国家和世界的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对软实力的依赖和重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解决国内社会的不和谐问题,事关提高政府国内政治动员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国际政治动员能力的基础。当别的国家认为某国是代表人类正义的、代表世界进步潮流的、代表历史正确发展方向的时候,该国对别的国家就形成了政治号召力,这就是国际动员能力。国际社会如何认识我国,也是能否有效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动员能力的基础。当我国的行为模式被国际社会肯定时,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动员能力就会上升,我国提出的建议就能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反之,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政治动员能力就会下降。”另外,“贯彻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有效提高国际政治动员能力。……我国外交政策目标除了要争取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还要关注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扩大友好关系。” 其次,诉诸软实力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认为,目前我国重视软实力与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密切相关的。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的和谐、稳定和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要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改变过去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局面,加强对文化产业和事业的投入和支持,真正做到“两手都要硬”;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政治权益,就需要改革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建立公平正义而且有效的社会秩序;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集约式增长代替粗放式增长,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就需要提高国民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改变目前容易孳生学术腐败,滥竽充数,官僚主义等严重制约学术发展的问题的科研体制,刺激科研人员将精力集中于科学研究;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要发展和繁荣

17

社会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中国软实力资源的发展,都将最终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因此,中国政界和学界人士对“软实力”概念的关注,是和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即便是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要求中国重视提升软实力,主要依靠以软实力为手段来实现国家目标,只是如今这种要求格外迫切和明确而已。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能够看到无数软实力发挥作用并左右行动效果的实例。几十年来,西方世界持续不断地宣扬和推广民主自由价值观,其结果不仅在于促进了政治民主在某些国家的实现,而且也造成了那些仍然坚持专制的国家的内部分化,由于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些国家总存在一股支持效法西方民主,批判专制政权的声音和力量,它们威胁着各国当局的凝聚力和政治动员能力,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通过要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表现出来,冲击着专制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就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体现。中国以“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和而不同”、重视政府的作用等思想为指导,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之路,在短短三十年间不仅成长为一个经济规模全球第三的大国,而且获得了不容忽视的国际影响力。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默然而雄辩的事实显示着中国道路这种政治软实力的巨大威力。再比如,由于布什极其不得人心,任何他支持的观点都遭到很多自由派人士的明确反对;而由于奉行亲布什的路线,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都被迫下台。这些事件揭示了布什及其政府的“软实力”,说明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缺乏吸引力将导致丧失盟友和行动受阻等等一系列的后果。

在政治领域之外,软实力也表现出空前的重要性。在区域发展问题上,多年来,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各显神通,以地方政策配合区域资源,或弥补资源的不足。如今,“大气谦和”的新气度指引下的上海迅速展开了区域合作的画卷,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上海发展的“新时代”

18

也跟着来临。以自身的人才优势为基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制定规划,致力于发展创意产业,力图将其打造成本市的支柱产业。另外,浙江精神孕育出来的江浙儿女创造出了巨大的辉煌,“浙江现象”一时间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而广东、浙江、河南、贵州等省也调整发展思路,计划充分利用本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大省”发展为“文化强省”。总而言之,在这个时代,对于区域发展目标而言,不仅政府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处于重要的位臵,而且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受重视,而凡此种种,都是人们心智能力的表现。在商业领域,正当制度匮乏、秩序混乱或被漠视所带来的苦恼折磨着无数的中国企业时,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已经使得品牌建设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时代的发展则使得社会责任成为一种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尺,也成为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只要放眼四顾,看看众多企业在营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养和选拔后继领导人时的煞费苦心,在打造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上的慷慨力度就不难明白这些软性实力资源在经验老道的企业领导人心目中的重要位臵;人们也只需要低头沉思一番,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逻辑必然。 正因为以上原因,“软实力”概念诞生后,人们将它推广运用到各个领域,在国家软实力之外,又提出了所谓的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等一系列的衍生概念。可以说,目前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任何机构——甚至是个人——都可以作为“软实力”主体,都可以谈论其“软实力”的地步。这种局面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软实力”重要意义的理解与体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软实力”研究所承载的普遍价值。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软实力重要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在美国经典理论作家之外,对软实力进行专精的研究的机构或人员还非常少,而在中国的情况就更是如此。中国各界人士对“软实力”概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界定,但是都停留在概念上,而对软实力的内涵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提升软实力等问题还很少展开系统的论述。

19

人们能够见到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还相当稀缺。只是从2006年开始,与此有关的“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文化软实力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等才先后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人是会思想的动物,人类的行动需要以思想为先导。系统、深刻、紧密围绕社会实践的软实力理论,是各层次软实力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作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软实力理论也构成一种软实力资源,是诸类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它对于发展软实力具有双重意义,中国的学术界应该在这个领域积极行动起来。(董正华 韩勃 江庆勇)

2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4)在线全文阅读。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3937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