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们,他们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去学习呢。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启示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中,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是简单地说声“好”或者大声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而没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等起到培养发展。可以通过评价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从中得到启发。 例如,在朗读指导时。师:谁来扮演狮子大王来向动物发布命令。 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但读得轻轻的,没有大王的气势。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这只狮子大王好像年老了,没力气了。可课文中的狮子大王可不同意,他说‘我虽然上了年纪,可王者的威风可不减呀!’谁再来演演狮子大王?”同学们一听都举起手抢着要读。另一位同学读的铿锵有力,神气极了。教师又评价:“真是一位威风凛凛的狮子大王啊!”那学生非常的高兴。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都模仿着第二位学生读起来。
结论: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要对学生有引导、启发的作用。
案例二:
一位老师上课,A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老师说:“表扬他!”全班同学对着A:“棒、棒、棒,你真棒!”B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老师说:“表扬他!”全班同学对着B:“棒、棒、棒,你真棒!”C学生也答对了一个问题,老师说:“表扬他!”全班同学又对着C:“棒、棒、棒,你真棒!” 你觉得这位老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存在什么问题吗?
分析:不分对象,不分层次,给予的评价完全一样。这样的评价用语属于过度滥用,高频率的在课堂中使用失去了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学生听惯了教师这千篇一律的拔高式评价,本来强烈的心理期待产生疲软现象。这样的评价用语就像杀手锏一样,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表现特别好的时候才会得到这样的评价,才能让他们在通过努力得到这最高荣誉时所感受到的成功喜悦感,否则学生失去了动力。另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评价的激励功能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一是赞誉鞭策优秀生;二是肯定激励中
等生;三是宽容激励后进生
另外,现在“太好了”“好极了”“真聪明”“有感情”“说得不错”这种评价,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评价语已成为了教师的口头禅,只要不经意就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而学生则对这样的评价习以为常,常以麻木之态对之。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将激情注入教师的评价之中。有研究表明:人面部表情传递信息的功能远远大于言语本身。所以,我们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注重语调、表情和言语的相互配合,让学生通过这些细节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的,而并不是在走形式。只有这样,通过自身的情绪来鼓励学生,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从心灵深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结论:教师课堂评价用语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人而异的。使用时有一个度,不能滥用。
案例三:
小明是一个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的学生。
这天他上课非常的认真,在他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这样评价:“嗯,今天小明的表现真好,他平时上课总是喜欢做小动作,不认真听,今天他听的真仔细。” 你觉得这位老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存在什么问题吗?
分析:显而易见,教师进行评价时并没有关注学生当时的心理体验,老师的本意是要肯定学生的进步,通过前后比较突出他今天的表现好,但其实对孩子形成了无声的伤害教师的激励也失去了其应有之义。何必摸了一下又打了一下呢。教师出于善意的激励,在学生心中成了一种无声的伤害。
结论: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顾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
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拿出苹果给同学们看,问他们这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是苹果。那老师说今天我们就来画苹果,然后讲解了画苹果的方法,让小朋友们照着画。到最后点评时间,其他小朋友都按照老师的样子画了圆圆的苹果,唯有一个小朋友画了一只方形的苹果。如果你是这位美术老师你会如何评价的
呢?
分析:老师没有立刻评价,而是先问这个孩子“为什么?”回答是:圆圆的苹果放在桌上总是会滚掉,如果苹果长成方方的就不会滚掉了。老师是这样给予评价的:也许以后会长出“方”的苹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为将来长出“方苹果”而鼓掌。
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而是有一个非常仔细的聆听的过程,认真倾听及时的和学生在情感思想上的沟通,才能最初更有效的评价。 结论:教师要善于聆听。
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出一方充满和谐、感情融洽的空间。
吴红伟
一.历史对联、诗歌、笑话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是对知识内容的及时补充。
历史题材的诗词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韵律的美感给历史以艺术的概括,具有史学家的著述和政治家的训导所不可取代的教育魅力。如三国鼎立,曹操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把那个时代的动乱,民生凋敝勾勒的淋漓尽致;一代枭雄秦始皇曾经扫灭群雄,不可一世。也不过威风了15年,最终落得个短命的下场。它是怎样灭亡的,我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引用了唐代诗人章碣的一首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学生在通读了这首诗后,不仅能加深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理解;还可从诗中归结出秦亡的真正原因:既不在所谓的读书人,更与书本本身无关,乃是其政策不得人心,正所谓暴政亡秦。如果能辅以多媒体,把画面和诗词的诵读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同样,历史题材的对联在很大程度上也以其幽默,诙谐的口吻诠释历史,发人深省。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慈喜太后为首的清王朝再次以腐败换来又一个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口、设厂的悲剧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面对此番局面,当时就流传这样一幅对联: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由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受到对联气氛的感染,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笑话、俚语、故事的同样也能让课堂充满轻松、幽默的氛围。都知道文革时期,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大事小事都得早请示、晚汇报。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笑话,某人打离婚报告时也是语录不离口,写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报告领导,我要离婚。领导回答:抓革命,促生产,个人小事我不管。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觉得荒唐,有趣,产生了要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有的同学还利
用课下时间找来了很多有关文革主题的笑话,轶文趣事。如“种一棵玉米高又高,高得窜云霄,搭起梯子爬,爬了半个月,才爬到半中腰。”这实在比刻板的分析有用的多,学生感觉轻松、易记。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既是当今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课堂生动活泼的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感观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但吸收的比率有极大的差异。实验证明:视觉占百分之八十三,听觉占百分之一十一,嗅觉占百分之一。可见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参与的感观越多,效果越好。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通过视听器官,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以前老师用于刺激学生,吸引他们注意的手段主要为语言,文字、挂图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社会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已难以吸引学生。学生要求见识与现实更贴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引进以其快捷、多变可视性强,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历史课使用多媒体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让以前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和体验的书本知识,象演电影一样跨越时空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坐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盛唐的繁荣,也可以体验欧洲冒险家是怎样开辟新航路的;当然,你还可以重现20世纪初的一战,20世纪中期的二战。那种血淋淋的撕杀,屠戮,可以说不是语言所能描绘的,学生受到的震撼一定是触及心灵的。至于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更能从中深刻感受。必要时还可以设计知识结构图,如战争动态演示图,过一把指挥瘾。还能把学生感到头疼的知识点记牢。谁说历史枯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是可以随时展现在我们面前吗?难怪,国家一直把中学历史课程做为中学思想教育的阵地。
三.老师讲解的透、精、明,也能让学生在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变的清晰,明了的过程中体验到另一种美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因线索复杂,时间跨度大而成为授课的难点。要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老师讲透,讲明是关键。为此,我用谈话法,辅之以幻灯显示筐架的办法。层层剥笋,逐步分析出法国大革命怎样由开始的君主立宪制发展到1794年的顶峰的。首先,我开门见山提出本节内容的知识筐架:两条线索,三个阶段。然后我进入析架阶段。以简短的语言阐述了两条线索是如何交织发展的。第一,18世纪的法国社会,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已面临各种危机:如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已进一步壮大;更不用说阶级矛
盾和财政危机了。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虽然是资产阶级在领导,但人民的力量是推动革命前进的真正动力。从而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前进动力的至理。不过法国又是欧洲一个举足轻重的封建国家,它的革命不仅震慑本国封建势力,也是对欧洲封建君主的极大威胁,处心积虑的剿杀法国人民的革命便成为他们的共识。革命发展与反法同盟多次干涉两条线索交织,使18世纪的这场大革命更宏伟和波澜壮阔。而三个阶段的先后出现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局。尽管,领导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革命序幕的是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君主立宪派,但由于他们和法国的封建势力有千丝万懒得联系,内不肯对法国社会进行彻底改造,外不能抵御欧洲封建君主的干涉,因此法国人民用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把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迎上历史舞台,不过这一派也只在革命大舞台上活动了不到一年又被巴黎人民的第三次起义终结。导致其下台的根本原因是不肯暂时牺牲本阶级的利益来满足人民的要求。而且对待外敌入侵依然束手无策。之后法国大革命发展到第三阶段,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雅格宾派在起义中上台,他们的激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保卫了大革命的成果,但激进却又引发了内部的分裂,以致垮台。不过到此为止,法国大革命已历经五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老师讲解的精当、明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也能让学生体验分析中的理性美。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有效运用课堂评价语言113(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