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1.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P3-7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P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工人运动向何处去 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它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欧洲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预示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将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孕育了暴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方法;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则直接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某些思想的萌芽.这一切,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
3.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在哪里 P6
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相对独立的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认为它还可以 再分为几个小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整个过渡时期 ,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和货币交换;要加强 文化建设,并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这些思想都明显的把握住了帝国主义 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 建设的理论.
4.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P7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采取\和平数卖\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从而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当时他冷静的指出,苏联的建设已经出现了弊端,我们要\以苏为戒\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条腿走路\发挥两个积极性\的方针,如经济上实行\农轻重\的发展思路,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制度,文化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等等.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同样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5. 邓小平如何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P9
在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并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即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6. 如何科学的对待科学社会主义,遵循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P10-1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工人运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基础上的,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根本特征是实践性.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进行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同时又是在批判和抵制否定其基本原则的思潮中,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就要遵循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的对待科学社会主义,还必须遵循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对教条主义.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做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好它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
7.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时代价值.P10
根本特征:实践性时代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尽管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遇到许多艰难曲折,当代资本主义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是,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变劳动人民命运的一般原则,已经并且至今仍在继续放射出思想光芒,在对当代世界的现实进行批判时,它仍然是最有力的武器,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特点,历史评价.P23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16至17世纪初)代表人物:16世纪莫尔(英)--代表作:《乌托邦》(1516年)17世纪康帕内拉(意)--代表作:《太阳城》(1602年)
主要特点:
(1) 以游记和小说的形式;
(2) 以单纯的幻想描绘了一种理想社会;
(3) 他们只不过用粗线条勾划了自己的思想领域. 缺点:
(1)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
(2)小资产阶级,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还没有经过淘洗.
第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由幻想走向理论化阶段(18世纪) 代表人物:
摩莱里(法)--代表作:《自然法典》(1755年) 马布利(法)-- 巴贝夫(法)-- 主要特点:
(1)突破了文学形式;
(2)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等等重大社会原则问题,出现了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理论表述方式具有更清晰的轮廓,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深的影响;
(3)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如马布里试图一方面通过立法对现存社会进行逐步改革,另一方面又提出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暴君统治.巴贝夫把进行革命和建立理想社会结合起来,设想举行武装起义后所要立即实行的革命措施.缺点: (1)普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是苦行僧式的社会主义; (2)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倾向.
第三阶段: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9世纪) 代表人物:
圣西门(法)-- 代表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 傅立叶(法)-- 欧 文(英)-- 主要特点:
(1)它是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已经纷纷确立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空想学说; (2)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空想体系,思想内容都很丰富,有比前辈 更为明确的哲学观点作指导思想基本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中包含着不少辩证法思想;
(3)他们突出地提出了如何实现理想社会问题,但时代的局限,还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 确途径.
历史评价 P25
他们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材料,特别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它们的功绩具体表现在: 1,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2,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描绘;
3,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委启发工人觉悟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思想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P26
1,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从理性的原则出发,没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的和经济的根源;
2,他们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是从人道的原则出发,没能找到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3,他们对现存的统治秩序,只是从改良的原则出发,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正是由于以上三个缺陷,所以从16-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思潮只能是空想的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背景条件.P27-28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客观条件,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成熟,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主观条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艰辛努力.他们在自己的世界观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条件,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P35
1,由于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解决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社会力量以及现实道路这三大理论难题.
第一, 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 第二, 揭示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第三,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 2,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构想 (1)未来社会的物质前提; (2)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3)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特征,政治特征,思想文化特征.(P40)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
(1)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 观察的客观性,方法的正确性,内容的创新性和预见性,以及结论的可检验性.
(2)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的表现: P42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P68 第一,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第二,列宁提出帝国主义内部的冲突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阵线出现薄弱环节; 第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直接的革命形势已经形成.
根据上述分析,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列宁\一国胜利\的思想最初包括两层意思:
其一,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夺取政权: 其二,一国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能够保持政权.
2.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P69-71 条件:
1,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2,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力量非常强大,是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条 件;
3,与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虽然并不大,但是他有广大的 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
4,十月革命是在国际帝国主义已经分裂成两个强盗集团,他们彼此正在进行殊死搏斗, 而无暇顾及俄国革命的情况下发生的;
5,俄国幅员辽阔和交通不便,使它比其他国家更能长久地对抗先进国家的军事优势. 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在世界上地域最广阔的国家俄国推翻了资产阶 级统治,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力的推动了各国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新时代;
3,十月革命的胜利动摇了帝国主义的后方,促进了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开辟了民 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光辉榜样, 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4,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链条,这就严重的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世界体系,加深了资本主义总危机.
3. 东欧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独立并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特点.P74
东欧国家是在二次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在各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情况下,在苏联直 接或间接干预下独立的; (1)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
(2)各国学习苏联的经验,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在中央集中领导下,开展工业 化和农村集体化运动;
(3)在农村积极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4. 亚洲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点及面临问题 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
(1)历史上这些国家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基础薄弱,基本上是经济落后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这些国家和东欧国家不同,基本上是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党群关系基础较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科学社会主义缩减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