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我们来看这一篇《礼记?学记篇》。这一篇文章在我们十三经里面的《礼记》这一本经文里面,《礼记》里面有很多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尤其其中有四篇跟教育息息相关:第一篇是《大学》,也是从礼记出来,第二篇是《中庸》,第三篇是《乐记》——音乐对于整个人心的教化、社会的教化功能;第四篇就是我们现在要看的《学记》篇,而《学记》把整个教育的理论分析得很清晰、脉络也是很分明,虽然只有短短一篇文章,《礼记?学记》的内容,假如您要看外国的教育心理学,绝对要看好几本,才能把这一篇文章讲清楚,而且好几本看完后,我不保证你越清楚,为什么?你看的那么多本有时候还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这么精辟的文章居然在两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所以很多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我们说的版权所有的是谁啊?(答:老祖宗。)老祖宗有没有来收版税?没有,老祖宗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真正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到什么?造福后代啊!让人真正明白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重要,进而造福于他的学生、造福于他的孩子、造福于世世代代子孙,所以我们要深刻去体会老祖宗的存心,当你用这一份心、用这一份恭敬,你就很能契入这些文章。
因为这一篇是文言文,可能大家也不是很熟悉,我就念一段,诸位老师也一起念一段,我们再作讲解: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好,我们看第一句。一个人的形式,这个“虑”就是懂得谋划,懂得思虑;“宪”就是做事有原则,他发虑宪,然后自己很积极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假如有这样子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别人遇到他的时候也会很尊重他,看起来也是个翩翩君子,“足以謏闻”,但是“不足以动众”,能不能影响一群人?还不可以带动一群人跟着他走,这个是比较小的志向,一个读书人小的志向。
“就贤体远”,能够亲近贤德的人,向他请教,甚至于是请这个贤德的人出来做事,用这一些贤德的人,然后能体恤远方的人民,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的人,“足以动众”,但是“未足以化民”,化民是教化人民。诸位老师,教化人民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啊?是让人民吃好的、穿好的吗?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道德,教化人心,让他人心的思想观念导正过来,才是化民,所以就贤体远可以动众,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深远的效果。所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成为风俗,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那他就必须用什么方法?教学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从这一句话看出来,君子是指读圣贤书的人,所以读圣贤书的人就应该立志作什么?化民成俗的工作!
那我们来想一下,一个君子要化民成俗要先从哪里下手?(答:修身。)标准答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请问大舜他在孝顺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以后会当皇帝呀?会当一个领袖啊?没有,他绝对没有那个妄求,他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也由于德行一点一滴地提升,所以他自然教化的力量就水到渠成出去,绝对不是他拿着大把的钞票,到邻里乡党去跟他说:“你们拥护我吧,我一个人给你们五百块人民币。”不是这样子的,这个教化人民绝对透过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身教、自己的言教,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
在这几天当中,我们也常常提到一位年轻人,就是106岁的许哲女士,请问
她有没有化民成俗?有没有?请问她教化的只是那几十个老人吗?还有谁?整个新加坡、整个华人、整个世界。这个许哲女士在美洲巴拉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求回报,在那里做医护的工作,相当不容易。也由于她的至诚,很多人因为她的行为而受到很深的感动,所以我也曾经放专访她的带子给我们中心的老师看,看的过程有人眼泪哗啦哗啦地流,有人哈哈大笑??诸位老师,他哭什么?他笑什么?你们觉得呢?你看,有人说,掉下什么泪呀——惭愧的眼泪!有人是掉下什么——感动的眼泪!有人掉下喜悦的眼泪。那个哈哈大笑的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直接感受他的笑声那就是觉得说,做人应该这样才有味道,可能在很多做法上他也觉得非常认同,所以听了之后很欢喜,比方说听到“你们煮饭还要切、还要洗、还要炒、还要洗碗,很麻烦,直接生吃就好了”,因为生吃才能真正吃到食物的能量,所以现在强调“生机饮食”,每天吃一些生菜,对于你的整个的体力有很大的帮助。请你要把菜洗干净,然后要保证那个是有机生机的,不然吃了农药也不好。
所以其实一个人真能化民成俗,绝对不是他有一个欲望:我要去影响一堆人。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他敦伦尽分。你看,我们的大舜敦了他家里的伦常,尽了他为人子的本分,所以就产生教化作用;许哲女士没有结婚,但是她敦的伦是什么伦?尽的分是什么分?她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她也敦伦,她也尽分,所以就产生无远弗近,没有边际的教化力量出来。
我们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都一定要从自己修身功夫才会产生这种教化的效果。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常常就听到别人说我度了谁、我又度了谁??有句俗话讲,“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自己的修身功夫不扎实,表面上看,我们好象把他引到路上来了,到时候他到半路的时候问你,到底现在往哪里走?你又讲不出个所以然,他还会怪你。所以还是要以自己扎实的修身功夫、用你的身行、用你的身教让人家自然而然被你感动,朝着你的方向去走,这样子最自然不过。那你也不要听错,听成说,好,一定要修身到一定境界了,我再出来,所以今天回去之后,我就关在自己家里三年不出门。我们中庸之道谨防过与不及。
其实化民成俗应该是时时都可以做得到,象那一天我们在庐江讲课,讲了几天之后,他的里面的工作人员跑来找到我们老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本《弟子规》?那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弟子规》?他说你们这些人看起来都很善良,来打电话的时候旁边都放一本《弟子规》,所以我想弟子规应该很好。有没有化民啊?有!你看我们现在的保宪宾馆这些工作人员,一人一手《弟子规》,那一天,我们把碗筷端过去的时候,还看到他们在那里看《弟子规》。所以你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跟人群在产生互动。
我到海口去刚好有一次坐车,坐公车,你看我有很多故事都在哪里发生?都在公车上、都在马路上,所以一个人对道理的体会,绝对不会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没什么道了。所以又是**,犹如**后面两句“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前面两句你们没想起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兔子有没有角?没有。你看那个佛字,在我们佛家讲佛是觉悟的意思,那你啥时候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学,这个叫做学圣学贤学做个明白人。
我在搭公车的时候刚好发现有一个人在抽烟,怎么办?这个时候弟子规就出来,“怡吾色,柔吾声”,这个时候要让他不能恼羞成怒,因为成人什么最贵?面子最贵,所以我就过去跟他说:“先生,我有气喘,你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话一讲完,这个年轻人可能从没遇到过这个事情,所以他一下子不知道要怎么面对我,又想骂我,可是又骂不出来,就这样咬字不清??之后我看他态度这样,
我的脸稍微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依然保持微笑,然后慢慢把脸提起来,继续握着我手把,不要他对你恶劣的时候你就给他怒目相向,到时候报纸就会报出来:有一个人劝人家不要抽烟,结果打起架来,后来点点点。这样就不好,那以后就没有人来劝人家不抽烟了,我们还是和颜悦色面对他。后来我就没看他,我就开始闭上我的眼睛,我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一定要唤起他的善根,所以开始跟他祈祷,我一路就帮他祈祷。结果我就稍微闻了一下,没有烟味了。后来我下车之后,刚好有两个老师一起跟我坐车,他们就说这个男士瞄了我两次,看一下,然后低下头,久久又看了我一下,然后就把烟掐掉了。所以事实上你只要用一个诚心去劝告,人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自扫门前雪,那社会风气会怎么样?越来越恶化。
我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们有一个老师她就开始依教奉行。那一天她上公车之后有一个人上来了,抽烟,她说先生我有气喘,结果又上来一个在前面抽,她就必须爬起来去跟他讲,“先生,可不可以不要抽烟?”,结果没抽。坐回来,才刚坐下去,又有一个人抽烟上来,她说这莫非是圣贤人要考验我是不是真心?所以她就连劝了四个。结果第五个上来又抽烟了,结果是第一个人说,不要抽烟了!人要经得起考验,考验你是不是真心的,所以境界来的时候要屹立不摇,这样才能化民成俗。我们为人师,其实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影响学生,都在产生教化作用。
我们看这一句它是指的君子,一个读书人,他应该立一个大志,就是化民成俗的大志,所以开头就告诉我们:求学问首重,哪一件事啊?立定志向,志向就好象在人生的大海当中,你有一个目标。假如为学没有目标,努力有没有用?可能努力半天你刚好往反方向走,当你发现走错了,再拉回来,人生已过了数十年秋了,所以学习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立定正确的人生志向,他的学习才会扎实。
昨天有提到范仲淹,他读书的时候立什么志?良相、良医,他立的志就是要造福于民。诸位老师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孩子以造福于民来读圣贤书,他的深入度、他能体会出来的道理,跟一个学生是为了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用这样的态度来读圣贤书,请问读出来的效果,有没有一样?差多不多?差很多。第一个心态,范仲淹的心态可以契入圣贤学问,第二个心态,可能连契入都没契入。所以当他有这一份志向的时候,他的整个学习效果、吸收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一个人在这个世间要有大成就,都是立对了志。在奥运会当中,我是很少看电视,但是因为奥运会是大事,里面应该会有很多这些资讯、这些发生的事可以教育小孩。刚好那一天,我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两面金牌是我们中国人得到,第一面就是刘翔,你看他跑出了平奥运会纪录的佳绩,让我们东方人在田径场上确确实实是争了很大的光荣,结果你看中国人得到金牌的时候第一个感谢的是谁?还有一个小女孩不是跑一万公尺马拉松,你看她拿着国旗一边绕的时候,口里喊的什么?“爸爸,我做到了!”所以我们从这里体会到一个人能有巅峰的成就,他背后的动力在哪?在报恩啊!在报父母恩、在报师长恩、在报国家恩啊!所以志向重要。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刚刚提到立志,我们中国近代周恩来总理贡献很大。周总理在8岁的时候念书,突然有一种感受,他说要为什么而念书啊?(答:为中华之掘起。)你看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的成就不凡。
所以我们面对孩子,也要让他有高远志向。我跟很多家长沟通,我说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能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父母都会回答什么?好的大学呀?很多父母都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啦,只要他健康就好了,只要他快乐就好了。”从小引领他就是没啥志向,那他能够走出快乐人生吗?不行!我们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所得。你引导孩子从小就是你不用什么发展了,你能吃饱就好了,那他怎么可能会有大的格局。所以孩子的价值观,直接是受父母的影响,这个至关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中国的文章里面很善用一个方法,叫什么?比喻,辟喻,而这个辟喻对小孩子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小孩在他的年龄里面属于具体运思,他的脑子还不能够抽象思考一些东西,所以你能形象地让他去感觉,他就容易理解。你看“学如逆水行舟”,他就可以去感觉到,哇,你不努力往前,它就会什么?后退啦!孩子才会体会到“学如斜坡骑车”,你不骑就掉下来,这种形象的比喻会开启他一些理解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后在跟孩子引导也可以善用一些辟喻的方法。
「人不学,不知道」,玉再好,没有经过雕琢,也不能成为很高贵的器皿;人假如不学习,也没有办法了解这些圣贤人的大道理。从这里也透露出来,人要接受教育,也要接受琢磨,才能有大成就。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怕吃苦,有没有?特别不能承受挫折压力,这个就是小时候磨炼太少。
我常常讲到这里,我会跟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两颗很大的石头,很有灵性,被挑选到佛寺,一个新建的佛寺,准备刻一颗本师——根本的老师,释伽牟尼佛像,结果两颗当中,其中第一颗比较好,那就先雕这一颗巨石。在雕的这个过程,这个石头一直喊痛,就跟这个雕刻师说:“哎哟,我撑不下去了,你就别雕了吧!”雕刻师跟它讲:“你再撑一会儿,再过两个礼拜就好了。你假如能撑得过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再撑一会儿,你就会有所成就。”后来又雕了两天,他发脾气了,跟我们现在的小朋友一样,不干了!没办法,它不配合,雕刻师也很难雕琢它,就把它先放在一旁。雕刻师就去跟第二颗石头讲:“我现在要雕你,会痛,你能不能忍受?”这第二颗石头就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你的全力吧,我一定好好配合。”所以雕第二颗的时候,这个第二颗石头通通没有抱怨,吭都不吭一声,所以在正常地进度之内就雕好了,所以它就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结果因为来的人太多了,踏得尘土都飞扬起来,所以寺院就想了一个办法,不能再这样一直踏着黄土,所以一看到旁边有一颗巨石,就把它打成碎片,铺在哪里?铺在地上,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膜的佛像,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诸位小朋友,它们的判别在哪?一个能够忍受痛苦,挑战提升自己;一个人不能忍受挑战。所以不学本事,什么都不愿意接受,到最后只会被人践踏、被人轻视。所以诸位小朋友,你假如啥本事也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吃苦,到最后你走到社会上一定会被人家怎么样??你不要给他讲死,你只要设问他,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个叫“开而弗达”,开是启发他,但是话不要一次讲尽,这样他才会思考。所以我们常常善用辟喻,善用一些故事,去启发孩子的一些正确观念。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他的人民,这个“君”,我们是当动词用,统治、统领他的人民哪一件事最重要?教育最重要,他有好的教育,民心才会好;他有好的教育,人才才会出来,国家才有栋梁,所以这是根本,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兑命曰”,兑命是书经里面的一篇,“念终始典于学”,你要了解一件事物的自始至终的道理,一定要
学习经典,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才可以,也要时时刻刻念着教育念着教学,才能真正求到学问。
这一段是谈的国家的目标,前一段是君子化民成俗,是个人的目标,这一段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目标来说明。那为什么个人的目标排在团体前面?为什么没先谈国家先谈个人?国家是由什么?一个一个人组成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志向正,国家的志向也一定会正,所以根基还在每一个人的修身上面,那以这个国家重视教育的程度,就会影响人民的素质。
全世界得诺贝尔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国家?你们猜猜看,以色列人。色列人非常重视教育,他们的成年礼要把圣经读出来,你看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神圣教诲,那存心不同,对父母、对他人、甚至对国家的态度,都是从小扎根,色列人假如发生火灾,学校里发生火灾,先救谁出来?先救老师,因为老师是他们教化下一代最重要的力量。所以从这一个动作,“师严则道尊”,当他尊敬老师的时候,所有的人学习学问就会很恭敬,所以这个尊师很不容易,当整个社会国家能做出这样的风范,那我们的师道就能够树立起来。
有一次色列人小姐得到世界小姐选美冠军,请问一个小姐得到世界小姐选美冠军,你想她头脑里面会先想哪一件事?一般的人,这么漂亮的小姐又选上了这么大的头衔,先想到什么?这个好莱坞会不会来找我了,这个所有广告会不会找我签约了??想着是往后的荣华富贵。结果这个以色列人小姐选美选上的时候,刚好记者来问她,他说你之后有什么打算?她说我明天要回国——因为以色列跟中东国家发生战争,她说我明天就要回国,我要加入这一场战役,我要守卫我的国家——你看他们受的教育。结果这个世界小姐冠军一回到以色列,以色列快速就打了一场胜仗,鼓舞了全国的民心。所以教育的观念影响一个人那是一辈子,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些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给孩子扎根。
刚刚讲的两段一个是个人的立志,一个是治理国家应该立的志向,是教学为先,是把人民教育好。我们看下一段: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第一个念xiào,是个古字。这一段又运用一个辟喻,所以能善于辟喻的人,他教学的时候就很活泼。
虽有很好的美食,你不吃就不知道它美味在哪里;虽有至道,你不学,也不知道这个道,有多么地善、有多么地对人的贡献。我们看到这个至道,突然就想想这个《孝经》的一段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有什么至德要道啊?孔夫子就讲,这个至德要道用下去之后,“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方法好不好?(答:好。)好,你知不知道?(答:知道。)哇,你知道了!孔夫子就这么问曾参,“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曾参听完马上站起来,跟老师行礼说:“学生不聪明,还不知道。”接下来呢,你会怎么讲?“我不知道。”然后就站在那里,大眼瞪小眼。要怎么样?请教!赶快问啊!曾参假如没有问,我们现在就缺一本经典,叫什么?《孝经》就没出来了,是吧?师资道合,这个学生呆若木鸡,孔夫子能够讲出来吗?所以这个曾参很不简单,他“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请老师教导。然后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至道是什么?孝!所以我们第二段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又以什么为先呢?孝道。所以我们来看,中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礼记学记》 - 蔡礼旭老师主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