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君子」 ,一个人当教师能够当的好,把当老师的这个存心、原理原则能够掌握的很好,他也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总归,4500年的教诲当中,总归三个字,就是君、亲、师。不管为人君,为人师,他只要能掌握这3个字的内容去力行,他都可以把他的角色做好。「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此谓乎。三王跟四代,这个三王是伏羲氏、皇氏、宣元氏,神农氏,这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四代是指舜、夏、商周这四代,这贤君都是因为有这么好的老师,他们才有这么高的德行与才华,此之谓乎,下一段强调的是尊敬老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所以古代君王,有两种臣子 。不以臣子之礼相见。一种就是他的臣民跟他的祖先长得很象,出来呢,在祭祀的时候坐在那里,这样做的应该是皇帝的亲戚,才会长的象他的老祖宗吗,坐在那里。供,供就是供大学去礼敬,去膜拜的,这一个亲人,就不用去跟他行君臣之礼。不然呢,你看到他的时候是以一种恭敬的态度面对他,因为他把他当做祖先吗,那等一下呢,又要跟他行跪拜礼,那这样感觉怎么样,就很奇怪了,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呢,是尊师重道,所以呢,不以君臣之礼想见而以宾主之礼,我们说东道主,所以皇帝坐东边,他的老师坐西边,所以皇帝是一国之君呐。那一国之君都这么样尊师了,那全国人民就都跟 着效法。好。所以尊敬老师之后,则道尊哪。对于道业就会尊重,就会好学。好,接下来,我们谈到的是学习方法。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很会学的人哪,老师教的轻松,效果又很好,「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不会学习的呢,老师很勤劳而教出来的效果减半。从而怨之。他自己学不好,还会怨谁呢,还会怨老师,那一个人如何善学呢?底下有问呀,「善问者,如功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一个很会问问题的学生呀,他会由浅慢慢问到深处,让老师可以很尽兴的引导他,然后啊,师资道合,理论清楚,他把问题也解决了,相说以解,就把问题解决。不善者,就不会这样,不善问的人呢,一问呢,就问那个很深的问题,甚至于老师讲3分钟,又跳到另一个问题。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讲一会,他又说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这样的人多不多。请问他问教师问题问什么?他想考老师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不相信中国德行真的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吗?有没有人有这种态度的,就东问一些,西问一些,实际上他们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善待问者」,一个人呀,也要善于等待老师问他问题。他也懂得如何回答。「如撞钟」,你问他小问题呢,他就则小鸣,问他小问题,就简短回答,问他大问题的时候呀,则大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大问题也能问答完整。「侍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我的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呀,也不要太急躁,让他能从容回答。让他想一下,你不要一问他问题呢,你说好,那下一个同学,这样对他来讲,他会觉得怎么样?要让他有一个空间,思考一下,就可以答出来。所以要待其从容。我们老师的心哪,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能太急躁,你越不急呀,他的心越能缓下来,越有可能有一些很好的答案会出现。不善待问者,反此,有一些学生那,你问他小问题,他给你扯到十万八千里去了,这人就是不善待问呢。如此皆进学之道也。
所以呢,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当人的老师,只会背诵一些经典,背诵一些诗句还不够。更重要的要有悟性,要有德性,要有记性,为人师最重要的要先有什么,要有德性,要有悟性。再来,还要有记性。这个记性,我自己已经讨论过了。怎么样把记性提升呀,烦恼清,智慧长,烦恼越清,记忆力慢慢就恢复
了。好。你要明理,你就不会担心自己记忆力不好,悟性也随着你的德行,你会对很多事物呀,很容易去领受。我们举一个例子,刚刚照相呀,后面的背影是什么,刚刚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陈大哥,他说旁边这一颗树在后面会好看,所以我们就听专家的话。站在一颗树的前面,什么树呀,“铁树”你们怎么,都没发现人家精心挑了一颗树当背影。你们都不知道,你们太专注了,是不是我穿的西装太好看了。你们都没看到,是什么,君子之德啊。昂扬直立而不屈呀。我那时候刚好跟学生讲,他们那时候刚好出去玩。你们看,竹子呀,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什么地方,气节,哪一个地方让你觉得有气节,一节一节的,还有没有,大自然都是学习的榜样,我们老师有这个悟性呢,孩子时时刻刻都在观照,第2个呢,我们说他是什么?空的心,虚心,常使虚怀纳雅言很虚心,受教,肯听别人的劝告,不自大。还有没有,学生们答案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老师,竹子什么都可以用,叶子可以包粽子,枝干可以建房子,竹笋可以吃,所以你看他是牺牲奉献,任何一个地方对人都有用。竹子处处有用,你有什么用。你看处处都是奉献,我们再来看,竹子都是一节一节的,所以人生都是不断突破向上,而它是一支很有力,代表很正直呀,很有节气。你看到过一枝竹子 吗?有没有看过,没看过吧,所以你看竹子懂得相观而善,懂得互相聚在一起,这可是利用环境的影响。境相、环境,你看这么多都是起码立的,就没有一枝是弯的,你找一大群好人耳濡目染,也变成一个好人,还有,坚强不屈,你看竹子都是很直立的,所以我们透过生活的万事万物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所以当老师的呢,也要有这个悟性。下一句,「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学生,你明明 看的出来他有疑问,但是他问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就要主动的引导他,启发他,所以这个你也要很善于观察。有两句话,诸位听听看,「为诸众生做不请之友」。另一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还有没有,你看一定,今天你没有学习的心,你去找他,他会很烦,我等一下还去挣钱,你来干什么,这样反而会让他生烦恼。所以最重要的是观察他学习的心有没有成熟了,这才是根本。所以为诸众生做不请之友。因为这个人好学的心已经出来,恭敬的心已经出来,这个时候,纵使是半夜三更,你也要怎么样,氢可以让他长学问的这些东西呀,赶快把他送过去「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当你告诉他一些道理呀,听不明白,这个时候,你不要硬塞,稍微往后退一步,再继续观察时机然后再告诉他,能不能他听不懂,跟他发脾气呀,发脾氯可前功尽弃呀。所以呀,凡事要看机缘成不成熟,不可勉强。
「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之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我们来看这三个例子,也是谈到学习方法,一个冶炼金属器皿的工匠呀,他的孩子呢,会让他先学把兽皮制成衣服。因为把兽皮制成衣服的难度比较低,而去冶炼一个铁器的难度比较高,比较危险,所以他先让孩子去学习做事的步骤。而且要很有耐性。从简单做起,到最后才去做高难度而且很可能会有危险的技能。所以从简单的先学起,再来,「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一个很有能力制造弓箭的工匠,他会让他的孩子先学习做那个簸箕。用竹子做扫地用的簸箕。是弓比较难做,还是簸箕呀,当然是弓,但他这两样东西呀原理原则相近,都要去对于物体的韧性很敏锐,所以就从很简单的,很基本的让他磨炼起。第二种,你要训练一匹小马驾车,就告诉他绑在老马驾车的马车后面,让他先习惯跑步。习惯马车的速度。所以从举的这3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到学习重在循序渐近,打基础,从一些根本,一些基础先扎起,不要一下就学很难的。从基础抓起。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比就是懂得用比喻一些万物让学生领会一些道理,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我们从这一段来看,也就是示范比喻给我们看,这个鼓它不属于五种声音里面的,宫、商、角、徵、羽,他不属于,但是在乐队里面假如没有鼓声,好像就缺了一样东西,「所以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水不属于青红赤黑白这五色,你要画美丽的国画,缺了水你又画不出来,所以后面强调的是师无当于五弗,老师不属于你服丧的亲戚关系,不属于,但这5种亲戚关系假如没有老师的教诲,五种关系会不会亲密呀,亲密不起来。所以这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让我们领受老师很重要。「君子曰:大德不言,大道不器,大信不约,不时不齐」,所以君子说有德行的人不官,就是指你把他放到哪一个位置,他都能把他做好。大道不器,大的道理绝对不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所以我们说呢,孝是大道,有没有放到中国可以放到美国不行。有没有三千年前可以,三千年后不行。没有,大道都是可以超越时空,不会被局限。大信不约,一个真正的诚信。绝对不会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信约上,我们守信的目的,信义信义,守信的目的,是要去做正义的事情,假如是被威胁,是要去做坏事了,信要不要守。所以这都要去用智慧去判断。孔夫子有一次发现一个臣子要叛乱,魏国有一个臣子要叛乱,这个魏国的叛臣,把孔子团团围住,他说你不能把你看到的去跟魏国国君讲,你发誓不讲我才要放你走。孔夫子说,好,我发誓不讲,壕个军队一撤走,孔夫子说来我们去魏国。子路一看呢,说夫子你已经答应别人了,怎么可以去违背,那这个就是学什么?大信不约,真正的信,就是为了要去做正义的事才守信,学问要懂得抓本质,懂得变通。大时不齐。你看四时寒暑,春夏秋东,就能够让万物在这样的时节里面去发展,「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圣王他在祭祀的时候都是先祭河,然后才祭海,百川汇集然后海,不忘本,所以说诸位务本,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一个人学习,纵使他很有成就,对于父母还是终生感恩,终生孝敬这个才是德,我们对于老师,纵使成就高过老师,面对老师我们依然存着挚诚,感恩的心,没有丝毫变化德行,这叫不忘本。
《学记》终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礼记学记》 - 蔡礼旭老师主讲(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