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也」,君子学习的态度是什么呢?他面对这些学习的,这些课程,他的态度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焉呢就是时时放在心上,修焉时时修正时时提起来,叫历事练心。息焉,放假的时候,道德学问有没有放,没有还是在他休息的时候,在他到郊外走走的时候,都在认证老师所教的这些道理,好。他也在认证他可能在公车上认证,他可能在走人行横道的时候在认证。好,最后游焉,这个游,就是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也在学习,当然了行万里路能有很好的学习,根本也在立志。有志向的人才会抓住点点滴滴的学习机会成就自他。「夫然」他有这样的心境,「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诸位老师,请问一个问题,请问您啊这一生有没有五天学习状态象这样强,所以你看,我们的潜力很大的,只要我们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这个道业必成,必然可以化民成俗。好,所以呢,虽然离开老师,「虽离师辅而不反」,他也不会被境界转,可以强立而不反。兑命曰:恭敬,逊是谦逊,用恭敬谦卑的态度然后时时刻刻很勤奋,「务时敏」,这个敏就是很勤奋,「厥修乃来」,这个乃来就是自然而然,你的道业就会水到渠成,因为你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好,那这个是好的学习态度,跟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们看呢,是不对的教学方法。不对的教学现况。然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来看一下,「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术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好,他说到呢,现在的教学者,请问这个今之教者,指的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当时。多久以前,二千多年前,所以你看犯的错误哪,拿现在对照,对照还是有,所以老祖宗还是有先见之明,都看到教学者的心态不对,方法不对一定会产生负面效果,好,我们来看一下,「呻其占毕」,这个呻哪,就是很啰嗦,每天拿着课本一直念,念完之后就说你给我做到,不做到就处罚,你每天就是一直这样子念着他的教科书,这才叫照本宣科,学生一听好象在填鸭子一样,所以学的会学呆了,学呆了不会变通。因为你呻其占毕的目的就是要考试,考试一定要有标准答案,那孩子就不会思考,跟他没有互动,没有互动,保证你啊,这种上课方式,上十分钟后,学生的表情怎么样,他马上会回馈给你一脸呆滞,再来,「多其讯言」,就是一人堂,从头到尾学生没有插半句话,都是他的话,这个没有思考也没有互动,所以这个就是太急躁,一定要教这么多,强调一定要教这么多,塞到最后呢,没什么效果。所以你看我们在跟学生讲话时,能不能象机关枪一样,你那个机关枪的速度,听到最后就麻木了,有没有。所以,不只是老师。你看很多小孩子面对一些很啰嗦的家长他的表情是什么?你们怎么笑了?再来「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这个就是强调快速,孩子被推得很难受,推到最后会怎么样,有一个人在背后一直在推着你,你的感受会怎么样,很不舒服。所以到最后就厌学了么?「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以现在的现象就是赶进度,尤其是那个考试前二、三个礼拜,三四个礼拜,一直赶进度,那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差,你只要让他学习的心一直往下落,要再拉起来就很困难。好,「使人不由其成」,对待学生不真诚,学生能不能感受到可以「教人不尽其材」,教他的方法没有针对,他的需要针对他能接受的方式去教他,所以他也不愿意受孝。所以「其施之也悖」,你用的这些方法反效果,悖就是背离,「其求之也弗」,要这种方法要求孩子好学,求孩子学问能增长绝对达不到目的。这个弗就是背道而驰,「其速之必速」。那你上了一个学期的东西他跟你用多久,所以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高中生活就记住两句话,先在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您的记性已经开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看三
年就记1句,可不可惜,太可惜了。初中就记两句,人不可以没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骨气。你看我们这些同学上了高中之后,很多高中没毕业就被退学了,智商都在一百四五十之上啊。由于老师教导他的方法不对,让他对老师产生怨恨,对老师产生怨恨,对学问呢,那一定背弃了,所以我们看在眼里,觉得很万幸。有一句话讲,总在遇缘不同,而好的缘不容易遇,所以我们既然为人师就要期许自己的别人的善缘,是别人的贵人,是我们学生的贵人。好,台湾考试,大学联考,最后一节课考完,会发生一个现象,学生从三楼,从四楼把书怎么样,学生很单纯,他的情绪直接就表现出来,就扔下来,其实我们反观一下大人,请问我们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之后这个动作有没有做,啊,有没有,没有,没有丢书包,没有丢书,学习怎么样,很多就中止了。老师教的多坏,然后开始接受社会大学教育,然后开始污染,越来越油条,越来越世故,有没有对,然后研究出来一套学问,讲的好象很有道理,其实根本没道理,所以去之必速,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圣贤学问的快乐在里面。你看我们现在求学问还要不要人家拿一根藤条在旁边说你给我念书,需不需要,当一个人学习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催他了。好,不需要催他了,所以如何引领孩子入这个圣贤学问很欢喜的入啊,这个就有赖我们老师修身的功夫再加上下一段要讲的教学方法,他就很能接受,所以我们昨天邵老师也讲到上一堂课本来都规定几分钟啊 ,四十分钟,但是由于用一种很善巧的方法来教孩子,孩子有时一上就上1个小时20分钟,有没有厌烦,没有好,接下来会讲这个方法,所以「教之不刑」,教育啊,这个刑就是规范规矩,教育没有按照规矩,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已经很久了,「教之不刑,其此之谓乎」。就象上面讲的「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所以我们为人师要防范这些过失。
第三集
接下来是讲大学之道。教学的方法诸位老师,这个手册,假如要细讲,您看要讲多久?所以最重要。我们是带着这一份体会,珍惜中国老祖宗的教诲,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往后回去呀,一定要不断的精进,不断的努力。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禁于未发」,就是他还没有发作的时候,你就要去预防,所以这个方法叫作预防法。所以哪一些事情要去预防?孩子还没发脾气以前,还没有脾气很大以前就要预防。孩子还不会自私的时候,你就要预防。这些都是禁于未发。「当其可之谓时」,「当其可」就是及时法,刚好有个机会,你可以教他,这个时候你就要抓紧机会,去教导他。那在「当其可」当中,我们中国古代最注重的就是胎教。孩子在胎中,事实上,他的耳朵也都听得到,这时候你能够播一些很优美的音乐,去影响他,念一些经文给他听,他就会生植在他的内心当中,还有更重要的,母亲的起心动念,母亲的行为风范,无形当中都会影响这个胎儿。所以这个胎儿秉承母亲的这一种善良的本性、心性,素质就会很好。所以呢,我们的古代很有名的,叫作三太,古代有三太,周朝,出了很多圣贤,他们都有很好的母亲。太姜、太妊、太氏。太姜生了季历,太妊生了周文王,太氏生了周武王跟周公,所以说娶到一个好太太,家里可以旺三代。相对的,娶到一个不好的太太,家庭会怎么样?噢,所以这个「当其可」,那其实呀,换作我们现在的教育名词,叫作「机会教育点」。出现了。你就要教他。好,再来「不陵节而施之谓事孙」,「不陵节」,意思就是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给他一大堆东西,很杂的东西让他学的很透,这个之谓孙,叫作渐进法。渐进法。
第四个「相观而善之谓摩」,用《弟子规》来讲叫「见人善,即思齐」,这个就是现在很流行叫观摩法。所以其实这四种方法,老祖宗在几千年前都说明清楚
了。老师呀,给孩子的引导,对孩子影响很大。比如说刚好有一个小女孩,今天编了两个辫子,老师就说,哇,这个小女孩编两根辫子看起来真好看。隔天会怎么样?隔天就有好几个女孩一起编辫子过来。那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学习效果我觉得非常好。所以我在这一条当中有一个活动,就是每一个月有同学生日,那我就把这两三个同学的照片,叫他们一个人交一张照片过来,然后这些生日的同学,就让每一个同学写他的优点,然后这些生日的同学,这些优点,主把它汇集起来,都贴在他的照片底下,那一个月就摆出来。那我在引导他们的时候,就写了两句话,我说,慧眼识英雄,所以呢,他们要学习、观察别人的优点,那就是慧眼。下面一句话叫:狗眼看人低,我没教他,怎么写啦,他们就会自己选择。所以就不断的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对于写的人是一种学习,对于被称赞的人呢?怎么样,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感动。他觉得呢?别人也是能看到他的优点,他也代表自己呀,能够越来越好,这个叫相观而善。那其实呀,这些都可以成一个班级的班风,假如这个班级呢,同学和同学之间都能够互相学习,那孩子的忌妒心,就会减少。甚至于会消失。好,这四个方法,那用错方法可能教育会失败。接下来举的是六个会让教育失败的方法,刚好跟前面四个方法是相反的。「发然后禁」刚才是禁于未发,还没发作就懂得把他引导到对的方向,但是这个错的方法是已经发生了,还觉得说,啊,孩子脾气太大了,不行。啊,孩子太傲慢了不行。这个时候再来要求还容不容易呀。所以「则扞格而不胜」,很难把他再扭转过来。所以,那些在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好不好受?苦不堪言,都不知道明天会干出啥事出来。然后常常呢,父子一对面就快要打起来了,这个叫扞格而不胜,反而也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们教育者,为人父母的要防危杜渐,绝对不要等事情发生了才来解决,那会很辛苦。再来,「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可以好好学习的时机过了,再来学习会怎么样,很辛苦。这一句话念完,有没有老师心有息息焉?不过有开始,就怎么样?不会太晚,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再来,所以不要时过然后学,再来「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你一下子给他学一大堆,学得这么杂,他学得烦得要命,根本就不想学,所以现在很多小孩子很怕礼拜六,礼拜天,因为礼拜一到礼拜五都怎么样,排得满满的,所以父母,真正要静下来,思考到,到底这些方法对孩子有没有效果,是让他好学,还是让他厌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好,所以呢我们学习,一定要有好的同学才能够互相砥励,互相督促,互相帮忙,所以各位老师回去之后,各个地区,可以成立读书会,但是你不要一个月聚一次,时间不可太长,要常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把自已的教学感受能够互相交流。两个礼拜就聚一次,甚至一个礼拜就聚一次,效果更好。我们常常几位老师坐下来,光讨论一两句《弟子规》的经文如何教学,一讨论就是二三个小时,真的,大家集思广议,感觉特别好,对彼此的教学,怎么样,有很大的帮助,教起来也轻松,别人很多的好的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运用。
「燕朋,逆其师」燕朋,就是指接近一些不好的朋友玩乐,游手好闲的朋友,那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所以中国话说: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分辨朋友,不然,影响太深远了。所以前面有讲到,要有论学取友的功夫,选择好。「燕辟,废其学」,这个燕辟,指的是一些不好的场所,像这些电动玩具店,这些玩乐的地方,我们说玩物丧志,所以现在的定性更不够,所以我们说孟母为什么三迁?确确实实孩子没有定性之前,你一定要尽力让他有好的环境,可以学习,所以说,邵老师在那边讲课当中有提到,一个孩子有一个亿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想到办学,想到办医院,想到了这些助人的这些思想,
为什么?接触的环境不相同,他就会延伸出这一些善念出来?所以这是少成若天性。好,这六个是教之所由废,因为这六个是不对的方法,所以教育就会荒废掉。那君子即知教之所由兴的方法又知道教育所以会荒废的原因,然后才能够运用好的,舍弃坏的,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君子教导的方法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是引导,导而弗牵,是引他,不要让他觉得,你硬是拉着他鼻子往右走,往左走,人家拉着你的鼻子,你是什么感受?不舒服,所以引导他,不要让他觉得,像是控制他,他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则和。「强而弗抑则抑」这个强是鼓励,抑是压抑,所以你鼓励他,不要压制他,他学起来就会欢喜觉得很欢喜很轻松进而弗达,则思,这个开是启发,启发他,但是道理不要一次全部都讲透,留一些空间用设问的方法让他来思考,所以叫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个和易以思,就是一个教学的技巧,教学的方法,所以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个教学法我们用一个故事来做说明。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叫蔡顺,他是一个孝子 ,这个蔡顺有一次出去采桑椹,拿了两个篮子 ,我问小朋友,他为什么拿两个篮子?为什么?两种不同的什么?两种不同的桑椹,他为什么拿两个篮子?为什么?(桑椹有生的,有熟的),生的还要拿回来吃。噢,有酸的有甜的,好,对,没错,他拿两个篮子,一个采很甜的,紫的发黑的,这个桑椹放在一个篮子,那有一点红色的,不是那个紫的发黑的,放在另外一个篮子 ,分成两个篮子提回来,诸位小朋友,为什么他要分开?越黑,越紫的,越甜。不那么黑的,不那么紫的,怎么样,比较酸。所以呢,他为了把甜的留给母亲吃,酸的留给自己吃。所以诸位小朋友,蔡顺做到了《弟子规》哪一条,「亲所好,力为具」,所以拿回去的时候,不巧,刚好遇到了盗贼,,盗贼把他抓起来,准备要伤害他,一看,两个篮子,这个盗贼很好奇,就问他,你为什么拿两个篮子采?拿一个就好,结果蔡顺呢,实话实说,告诉他,结果盗贼一听,感动了,诸位小朋友,盗贼都杀人放火,他会不会感动?会,为什么?因为他有什么?良心,他有孝心,所以只要你的德行够好,一定会感化一些坏人,所以诸位小朋友,我们面对坏人,要不要找警察?要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他,这样他也能够浪子回头金不换,那结果呢,那些盗贼,不只放了他,还把他们这个山寨里面的米,还有一些水果都送给他。小朋友,要不要接受,要,为什么要接受?(回答,为了供养他的母亲,也为了成全盗贼的那一份善心),掌声鼓励,存心是善的,噢,看到那些盗贼,确确实实,是一片善心,希望也能够供养他的母亲,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假如他拿回去这一些米跟这一些水果,刚放下来,官府来了,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水果怎么在你家,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样?(回答:还给他),还给他,去哪里还?这个时候,你会百口莫辩,你可能会被抓去,所以诸位同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一定要搞清楚,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九思当中的一思,见得思义,义是正当,人要获得任何东西以前,一定要思考,我适不适合接受,而这个东西来路是不是正常的,你要考虑。所以要见得思义。所以你又把君子九思教给学生。所以,诸位老师,这一个故事里面讲了几个大问题?亲所好,力为具,甚至于也讲到了自然科学,要黑一点的才甜,是不是?也是常识。再来,还有哪一个道理,见得思义。再来,每一个人都有什么?良心,都可以唤醒的。所以其实,我们当老师的,也要什么境界?理事无碍,你在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也要把理怎么样?套进去,你在讲道理的时候也要配合什么?故事来说,假如你今天在讲一个道理,假如十分钟,没有任何的事讲,你的学生眼睛会怎么样?呆滞,你理事不圆融,没有配合,假如你今天呢,从头到尾都讲故事,学生哈哈哈 ,从头笑到尾,笑完了以后呢,他带回去什么?啥也不
会,没有,甚至于下一次,老师在讲道理的时候,他会说,老师这个我听过了,他没有领受其中的道理。进而去提醒他的生活他的作用。假如你又把道理融进去这一个故事他听十遍、听二十遍,怎么样,也不会厌,甚至于每一次听,他都会有不同的领受,所以理事一定要相配和。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在论理的时候,一定要融入导而弗牵,引导他,好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这个故事的情境之中,强而弗抑,当我们看到这些圣哲人我们可以告诉他,蔡顺可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做到,「圣与贤,可训致」。透过这些圣哲故事,鼓励他,也愿意去效仿,去成长,开而弗达,启发他去思考,有没有把道理一次都讲透?没有,去让他思考、去感受,让他启发道理,讲出来,所以这些就是一个教学当中的技巧,叫和易以思的教学法。
接下来是学者有四失。学习者有四个过失,教学的人,必然要知道。其实现在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我们的根基也没有扎得很稳,毕竟中国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三代,所以,这一句话虽然是说我们教育的孩子有四个过失,我们一定要反观自省,自己有没有这四个过失。所以一个好学生,才能当一个好老师,一个人连好学生都做不到,有没有可能当好老师。不可能。所以君子务本,先从我们自己做起,人之学也,有什么过失呢?或失则多,学就贪多,贪一大堆东西。但是呢,学不进去。所以我们现在既然知道《弟子规》是圣学的纲领,就好好的先把它学好,把它落实。或失则寡,有一些呢,学习一点点就满足了,就不想再学了,这个是没有远大志向,或失则易,过失在哪里呢?在太轻率,觉得学啥都太容易了,没有一个深入的一种态度,这个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学一学,就变来变去。这里学一学又变到另外一个学问去,另外一个领域去,学了半年,没有一样,怎么样?深入到这个功夫里面去。所以这个就好象一个人,撅了五十口井,但是一口也没有,怎么样?也没有淘到水。好,这是我们不能犯这样的过失,或失则止,这个止是固步自封,画地自限,所以学习一定要先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要信自己。勿自暴,勿自弃,自己肯踏出一步,会感得你的老师,对你的指导,你假如固步自封,人家也无从指导起,这是四种失。所以呢,为人师的人,要知道学生可能会犯哪一些过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才能去协助他改过这些过失。所以教也者,长善救其失。
这句话在《礼记?学记》里边,「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于唱歌的人啊,人家听到他的歌声,就想跟着他一起唱起来。「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学的人,别人一听他的教诲,就很想继承他的志向,也来从事教育,所以我之前谈到的这位教了30多年的陈老师,他就有很多学生。往后从事哪一个行业,教师如果你教出来的学生,他都学我这一辈子死都不愿意当老师,那我们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所以一个善教的人,他讲话,「约而达」,简约,但是几句话就讲的很通答,「微而臧」,很微细,却很能开显的很精妙。很精湛,「罕譬而喻」,由很小的比喻道理就能让学生明白,所以能够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有这样的讲课能力还有风范,就能让学生听了他的课,很愿意照着他的教诲去做,也很愿意继承他的志向。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君子知道求学问的秩序,难易顺序,就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引导,「而知其美恶」,知道学生的优点跟缺点。他才懂得如何因材施教,「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他能广博比喻,然后能够当一个很好的老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为人师要处处为他的学生着想,管理好他的学生。为人师的能力提升起来,也能够去当一个长官,当一个父母官,「能为长,然后能为君」。他能治理好一个地区,他就有能力当一个小国的国君。「故师也者所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礼记学记》 - 蔡礼旭老师主讲(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