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爱的内容极其丰富,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讲清楚。今天我着重讨论对孩子性格习惯产生影响的爱子态度和方法问题,因为爱子态度牵动着幼儿表现的最敏感的神经,能控制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之必然养成孩子的性格。不是吗?对性格还不定型的婴儿,往往父母温存平静,孩子就恬静愉快;父母暴躁发怒,孩子则胆却害怕;父母严肃认真,孩子就驯服听话;父母喜气洋洋,孩子则浮躁,而失去控制;父母娇惯溺爱,孩子则吵闹折腾……总之,如果说父母的爱子态度是气温的话,孩子的表现就是温度计的水银柱;有可以说孩子的表现是父母,祖父母们爱子态度的一面镜子。教育爱有四要素,分别是:
1、建立快乐、安详的家庭气氛
有劳动、学习的愉悦情绪,有教育在文明礼貌,以身作则的优良传统,即反对死气沉沉,也不要热闹非凡,两者都不利于孩子的快乐活泼和情绪稳定。
谈到一个家庭的教育气氛和情绪,绝大部分时间保持在愉悦、平静——这一“最佳情绪线”上。因为双方都处在这最佳情绪状态,父母们就能充分发挥出文明和智慧的教育力量,孩子就能最听话,最有效地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游戏。环境的气氛,人物的表情,有条不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感染。
婴幼儿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往往外界一点干扰就阴晴风雨,哭笑无常。所以人们说:“春天,春天,孩子的脸”。而情绪起伏太大,太频繁,太多的动态变化,不但孩子的智力不能正常运转,而且会养成浮躁不安,经常折腾的不良性格和习惯。
情绪是非常容易互相影响和感染的。父母处于教育者的地位,要少受孩子情绪的影响,而应当做到自己的最佳情绪去影响孩子,甚至控制孩子的情感和心境。尽量让孩子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愉快、平静的情绪状态下生活。如此,那就要做到:
孩子情绪低落,啼哭、提不起精神的时候,教育者要高兴、快乐、谈有趣的事,进行有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
当孩子快乐起来,教育者应立刻平静下来,显露愉快和安详。
当孩子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嘻笑奔跑的时候,教育者应保持冷静和认真的态度。
当孩子忘乎所以,吵闹放肆的时候,教育者则应严肃冷淡,甚至板起脸来……如果这是大人也高兴采烈气来,那么可能就要“了极生悲”了。
让孩子有良好情绪,就如同给孩子穿脱衣服保持适当体温一样,根据孩子的冷暖来决定穿着的厚薄,视孩子的心理状态来适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使孩子在最家情绪线上,并不要求他整天整天是同样的心情,同一个面孔,同一种表情。当然生活中必须还有良好的信息,使孩子有非常快乐的时候,疯疯闹闹,唱唱跳跳,冲锋陷阵,高声叫喊。但这种情形不宜太多,并且要使孩子明白,这是爸爸妈妈有意跟他玩耍,玩耍过后就得立刻安静下来。有时孩子很伤心,要哭,也让他发泄感情哭个痛快,不去干扰他,尤其是不能讥笑他。
对于太好动,太不安静的孩子,全家每天还须有20分钟到半小时静悄悄的生活。都不说一句话,个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写字或做其他工作。也要求孩子跟大家一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专心做自己的事。家庭有了这个习惯传统,孩子自然就安静专注了。
2.要保持“和蔼可亲、严肃认真”的常态
爱的分寸要岁孩子年龄有所区别:对8个月以内的孩子可“爱而外露”,多逗其有天真快乐反应;
对8个月以后的孩子要“爱而少露”,多伴随愉快和平静,这是常态,使他集中注意,爱发音、说话。而对三四岁以后的孩子则热烈的爱不变轻易外露,多给予平等、尊重、礼貌的交往,也要求孩子尊重、礼貌地待人。
掌握好以上分寸是非常重要的,婴儿最初的不听话,往往是因破坏了以上常态的结果。
惯坏的孩子一般从半岁以后开始。我常常见半岁多的婴儿在保姆面前愉快地坐着玩,听老奶奶讲故事,看老奶奶择采、作反,还不是“嗯、嗯”的搭话。可是等妈妈一下班回家,由于母亲过分外露热烈的爱,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从那时起孩子就吵闹没完了,半岁多的孩子就会“看人打发”。中国有句话说:“细娃见了娘,无事哭三场”,这完全是教育者“爱态”不当所造成的,发展下去,孩子就宠坏了,他不能控制自己,总要等到打骂一顿,才“老实”几分钟,性格就扭曲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模板范例幼儿园学校学生家长讲稿(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