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 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 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 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Owen于1945年首先 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 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 疫耐受的现象。
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新生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胚胎期 不成熟的T、B细胞 新生期 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 形成免疫耐受 出生后或成年后 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不适宜的抗原量、抗原表位的变异、 双信号的缺乏、生长因子及分化因子 的缺乏等,均会导致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抗原剂量过低 不足以激活 T及B细胞 低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应答细胞凋亡 诱导调节性T细胞活化 抑制免疫应答 高带耐受
µ
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 原,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2、抗原类型及剂型 蛋白单体 不易被APC提呈 T细胞不能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合体,情况相反
可溶性抗原,易被降解排泄,不能活化APC, 不易诱发免疫应答。
3、抗原免疫途径静脉注射及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 耐受分离口服抗原,产生分泌型IgA,形成局部黏膜 免疫,但却致全身的免疫耐受现象。
4、抗原持续存在在无活化的APC提供的共刺激信号下, 单纯被自身抗原反复刺激的特异应答T 细胞,易发生活化后凋亡,致对自身抗 原的特异耐受。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资料(人卫5版医学免疫学)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