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景观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集中在北美、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东亚(中国),表明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泛性和越来越高的认知度。从研究内容上看,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模拟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探讨。
自然景色[2]。生态学中使用景观概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觉的,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上的一个具体区域,具有数公里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体,包括森林、田野、灌丛、村落等可视要素。另一种是抽象的,代表任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即景观是一个对任何生态系统进行空间研究的生态学标尺[3]。
显然,抽象的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这一概念越来越广泛地为生态学家所关注和采用[2,4]。
1.2. 景观生态学
1939年特罗尔(C.Tron)最早提出“景观生态”一词,并提出了“将地理学的区域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的垂直分析方法研究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新方向,使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学中最年轻的分支学科之一[1]。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关于景观生态学,大多数景观生态学家都认为,就景观生态学的本质而言可称为空间生态学[1],它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可应用于不同的组织层次和分辨尺度。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地生态学为主题的欧洲景观生态学派和以生物生态学为主题的北美景观生态学派,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欧洲景观生态学一直与土地利用规划、人文地理及人类生态学紧密相连,主要以受人类干扰的景观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整体性和生物控制,注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十分重视景观生态学在规划、管理和政府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北美景观生态学则集中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的研究,重视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强调空间异质性的重要性,偏重于景观系统的格局一过程一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框架的创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9]。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最新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