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景观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集中在北美、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东亚(中国),表明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泛性和越来越高的认知度。从研究内容上看,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模拟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探讨。
(GeneralEcosystemModel)、农作物生长模型(EPIC、Cropsyst、DSSAT)、植物-土壤系统模拟模型(如CENTURY、DNDC)等。生态过程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支撑,模型开发的原型尺度相对较小,而且对空间异质性考虑不足,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尺度扩展和推广应用[12]。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王波、王跃招的研究表明:全球两栖动物正以远超过自然灭绝的高速率灭绝,这与生境丧失和景观破碎化有着直接关系。生境丧失导致两栖动物的生存空间减少,使局部种群消失,而景观破碎化则导致两栖动物种群之间的隔离度增加,不利于动物的繁殖和扩散。但两者往往是同时出现,相互作用。复合种群、景观连接度、景观遗传学及景观模型模拟等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为在生境丧失与破碎化景观下两栖动物的种群结构、组成和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同时景观生态学中特别重视研究的尺度,生境破碎化是发生在景观尺度下的生境变化过程,因此对生境破碎化的影响应该从现有的主要集中在斑块尺度和斑块-景观尺度转变到景观尺度上来[13]。
3.5. 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
可持续性科学作为寻求对自然与社会交互作用基本特征深刻理解的新领域正在形成之中。它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7个方面: (1)自然与社会的动态相互作用(包括其时滞和惯性)如何更好地纳入到能够对地球系统、人类发展和可持续性进行综合的模型与概念性框架中;(2)包括消费和人口的环境与发展的长期趋势如何影响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3)特定地区和特定生态系统类型及人类的生存模式下,决定自然-社会系统脆弱性和恢复力的是什么;(4)可以确定能够指示自然-社会系统严重退化风险显著增加的具有科学意义的“极限”或“边界”;(5)什么样的激励结构系统(包括市场、规则、标准和科学信息)能最有效地增进将自然-社会间交互作用引向更可持续发展轨迹的社会能力;(6)当前关于环境和社会状况的监测与报告系统怎样进行集成和拓展,从而能够为实现向可持续性转变的努力提供有用的指导;(7)现今的研究计划、监测、评价和决策支持等相对独立的活动如何更好地集成到适应性管理和社会认知系统当中[12]。
4. 结语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传统领域包括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模拟研究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并且不断得到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促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和发展:广度上,开始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人文因子的综合,以解析景观的复杂性;深度上,注重宏观格局与微观过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观观测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最新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