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会计核算四集中、国库行库往来新程序的上线运行,基层人行会计、国库业务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网络化,但同时,也给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带来新的难点,事后监督工作如何做到在全面复审的基础上,切实防范资金风险,是摆在基层人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事后监督资金风险防范中的难点
新形势下基层人行事后监督风险防范工作的难点,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支付系统上线后潜在的资金风险
1、支付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存在的资金风险
(1)、联行风险。会计核算四集中后,联行往帐、会计信息、原始凭证及联行核对环节相分离,特别是50万元以下汇款无需会计主管签字,县支行只要录入原始凭证有关信息,中心支行核算中心生成和发出联行业务,县支行虽然持有原始凭证而无法与实际发出的往帐相核对,核算中心联行柜按照县支行发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却无法核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造成联行核对环节中断,若汇款人故意作案或收款人、金额信息有误,那么该笔资金通过支付系统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到达收款人帐户,由此可能形成新的联行风险。同时,在系统中,联行柜查询查复工作存在“一手清”现象,操作上缺乏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2)、同城票据交换风险。一是业务操作风险。同城交换要求交换员与制单员、记帐员与复核员、综合员相互分离,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查错防弊、堵塞漏洞的作用,但有些支行只设交换员、记帐员、复核员,交换员有时存在“一手清”现象。二是柜面监督不力。由于人民银行只清算各银行应收应付资金并扎差处理,对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关注不够,个别金融机构和个人出于自己的目的,通过同城交换系统空提空转资金或进行洗钱活动。三是个别单位交换票据时存在交接手续不严、交换途中办私事等现象,存在传递风险。
(3)、操作风险。一是核算中心综合柜业务处理权限过大,目前在经合柜上处理各个网点的所有业务,没有任何设计限制;二是系统对操作人员的重复登录和签退没有严格的限制,同一个操作人员可以在多个终端上进行重复登录,而且系统也没有设置自动签退功能,容易形成操作风险。
2、国库核算存在的风险
(1)、密押证管理使用风险。现行国库业务操作规范中规定:“当有来账信息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画面,打印国库资金汇划专用凭证,经核对内部往来密押正确后,点击记账。”该规定没有很好地体现核押控制,资金清算岗在未核押的情况下也能点击来帐信息进行记账,使国库业务“印、押、证”实行严格的三分管制度在此流于形式,国库资金存在潜在资金风险。建议在核算系统中增加核押控制功能,实行核押授权。
(2)、库款支拨及退库风险。预算收入的拨付,国库部门主要凭财政部门开出的拨款书,而拨款书却没有纳入财政或国库监管的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凭证传递缺乏严格封闭的运行路经;退库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财政部门手续费退库,政策较难掌握,其退库依据政出多门,有分税前规定、有分税后文件,有财政部门规定,也有政府部门政策,国库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准确把握;二是审批机关有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退库种类多,国库部门缺乏具体统一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年检无据可依,无程序可循。
(3)、对账环节存在的风险。与开户单位进行账务核对,是人民银行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支行网点在内账务核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查找人民银行本身的会计凭证,但是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支行网点会计凭证已交到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保管,由于地域相隔较远等原因,支行不便到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调阅凭证,导致支行内外账务核对工作难免会“走过场”不落实。
3、计算机及网络存在的风险。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科技部门路由器把集中核算系统服务器与中国支付系统连接,再延伸到各专柜和网点。若网络所需硬件或软件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核算的中断和数据的丢失,进而影响正常营业和汇路畅通,潜藏隐患。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基层人行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的难点与对策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