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中药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从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它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90%~95%。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1]。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升高又得不到控制,将会引发各种慢性并发症,它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约3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增生性视网膜病,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15%~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DN)[2],可由初出现蛋白尿发展到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最终导致肾衰和死亡,因此寻找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药物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一些新的中药复方制剂相继出现。从已上市的用于糖尿病的中药看,一般情况下中药的降糖作用强度不如化学药,大多数降糖效果并不明显,但往往在糖尿病症状或中医证候的缓解或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其特色。现就治疗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复方制剂的现状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1.1 概述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最严重 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可达47.66%,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3]。糖尿病肾病主要由2型糖尿病引起,有人对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糖尿病肾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1型糖尿病引发的末期肾病发病率为14.1%,2型糖尿病引发的末期肾病发病率则达到36%[4]。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
1.2 药物治疗
对于本病西医强调早期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而对其晚期的治疗,疗效却难以持久。目前除控制血糖、对症、支持、降压、降脂、抗凝等治疗外,尚无其他特效方法。中医药在控制DN症状及延缓病情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陈国宝等应用肾康丸(组成:黄芪、金樱子、水蛭、益母草、山楂等)治疗早期DN 40例,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开博通组(72.5%),表明肾康丸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防治早期DN有较好的作用[5]。宋晓燕等应用六味地黄丸,研究发现,可显著改善DN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张小刚等应用黄葵胶囊治疗早期DN发现,可以有效阻止DN衰退进程,改善肾功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参芎胶囊具有补肾健脾、填精益气、养血通络功能,能使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尿微量白蛋白有显著疗效,能延缓DN的发展,但存在极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阳性的现象[6]。肾维宁冲剂(党参、黄芪、茯苓、陈皮、法半夏、益母草、丹参、大黄、冬虫夏草等)在减少蛋白尿、纠正脂质代谢、改善肾功能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7]。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2.1 概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文献报道DPN发病率可高达90%[8]。本病起病隐匿,可出现于糖尿病症状之前,易被忽视。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和感觉异常,特点是对称出现远端感觉障碍,下肢多于上肢。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中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现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