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药物治疗
目前,西医临床多采用控制血糖、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此外还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近年中医药对DPN的治疗则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以弥可保片为阳性对照,对糖末宁颗粒(黄芪、延胡索、三七、赤芍、丹参、川芎、红花、苏木、鸡血藤)进行Ⅲ期临床,结果表明糖末宁颗粒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四肢麻木、疼痛等,尤其对面色晦暗、自汗的改善优于对照组[9]。深圳市中医医院选用STZ糖尿病大鼠作为模型,对通络糖泰(水蛭、白芥子、冰片、延胡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络糖泰有更好地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降低AR活性的作用[10]。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蛤蚧、蝉蜕、赤芍、冰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总有效率达92.5%[11],显著优于对照组(67.5%),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北京协和医院[12]用筋脉通胶囊(生黄芪、生地、丹参、水蛭、菟丝子、女贞子、桂枝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服用后临床症状、血糖明显改善,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糖脉康颗粒(黄芪、生地、丹参、赤芍、牛膝、黄连、葛根、麦冬、淫羊藿、桑叶)具有降糖、调节血脂、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利于DPN恢复[13]。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3.1 概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眼部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14],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可高达75%~80%,其中危害最大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占25%[15],成为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3期:早期为视网膜静脉均匀扩张与不均匀收缩,出现微血管血管瘤;中期为视网膜静脉有渗出物、出血、水肿;晚期为视网膜增殖性病变。
3.2 药物治疗
西医对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及光凝治疗等。增殖性DR必须考虑局部治疗,如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术等。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视力,延缓DR的发生、发展,促进眼底病理变化的改善以及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病人生命质量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贞芪胶囊(黄芪、女贞子、当归、丹参、红花)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16],可改善视网膜局部缺氧状态,纠正血流动力学和微血管异常,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阻止病变发展。姚沛雨等[17]用降糖明目片(生黄芪、蒲黄、地黄、丹参、墨旱莲、女贞子、赤芍、牡丹皮、茺蔚子、菊花、决明子、车前子)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张健英等[18]用杞参鳖甲丸(黄芪、沙参、、山药、苍术、麦冬、牡蛎、鳖甲、枸杞子、玄参、天花粉、生地黄、葛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明显降低血糖及HbAlc,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有利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再生与修复。
4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中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现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