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真实与虚构界限的消弭是后现代主义作品特征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元叙述的合法化危机自然也指向历史文本。福柯认为,历史只有通过重建其话语才有意义(7)。历史是文献和记忆的文字合成,文献已被认同为文本化的历史(Veeser 20),因而其本身涂上了真实和虚构的色调;记忆的意义本身具有不准确性和不明晰性的“延异”特征,记忆的“能指”符号在无止境地追寻其“所指”意义。个体记忆尚且如此,群体记忆更不需赘言。越战给美国士兵带来无尽的创伤。奥布莱恩既是越战的见证人,又是那段历史的记忆者,也是战争的受害人。因此他在书写越战历史时一方面试图忠实“记录”它,另一方面还要辅以记忆,同时更要试图洞悉其他士兵心中“真实”的越战历史和记忆。于是,三者交融,历史和记忆混合在真实和虚构里。
小说《他们携带的东西》是关于战争期间和战后美国士兵经历的沉思,是一部越战回忆录和自传性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者与小说作者同名同姓,也叫梯姆·奥布莱恩。他是个作家、士兵和小说的叙述人。他在叙述自己的军旅生活,描写战友和战场情形的
同时不时地回忆自己的过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因为小说的叙述者奥布莱恩和作者奥布莱恩身上的相似点很多:同样43岁;和自己的妻子及一个女儿住在马萨诸塞州;同是写战争小说、特别是写名为《他们携带的东西》小说的越战士兵;而且是获奖的短篇小说“谈勇气”的作者;受过两次伤;回国后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等。但是在一次访谈中作者奥布莱恩说:“我把我个人的特性融入这些故事里。我在书写它们,然而一切都是虚构,包括[小说中的]评论”(Naparsteck 8)。关于作者本人是否真的到过美加边境问题,作者在一次讲座中承认:该故事是虚构的。由此读者可以推断,该小说既是真实的奥布莱恩、也是虚构的奥布莱恩的自传式战争回忆录,同时更是二者的结合:三种视角向读者展示作者/(普通)士兵心中那段战争的感受。孰真孰幻?虚实难辩。或者,虚实与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叙述者和创作者(或合二为一)“复制”记忆时的真切体验。也许读者关注的是小说叙述人的事实“真实”,但作者聚焦的是叙述的情感真实,正如小说中其他几位士兵一致认为的,“讲故事成为记忆的表现方式,是对过去的一种心灵净化”(Colella 10)。所以,奥布莱恩告诉读者:“我想让你感受我的感受。我要你知道为什么故事/小说的真实有时比发生的真实更真实”(Herzog 30)。但是,真实与虚构界限的消弭不是作者在有意“游戏”创作,而是美国士兵对待越战的复杂心态,越战本身的诸多不确定特征及其对士兵的影响、记忆本身特质等真切状态的客观反映。
类似的例子在小说里比比皆是。例如,作者在小说的“注释”章节中写到,“谈勇气”(也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是在诺曼·鲍克(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建议下于1975写成。鲍克写信给奥布莱恩,希望他写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但不能用真名。鲍克在信中还说他读过奥布莱恩的第一部小说《假如我死在战区》,并做了短评。后来,奥布莱恩说他本想把“谈勇气”一章放到《追寻卡西亚托》里,但后者是一个战争故事,而“谈勇气”是一个战后的故事,因而还是留在《他们携带的东西》里(O’Bfien,The Things They Carried 155-159)。不难看出,上述叙述中的真实成分很多:“谈勇气”的章节确实存在;它是《他们携带的东西》的一章;《追寻卡西亚托》确实是关于战争的,因为它记录了一位美国士兵放哨时的沉思、回忆和幻想;《假如我死在战区》是奥布莱恩的第一部作品。可是,在一次访谈中奥布莱恩坦言“一切都是虚构”(Naparsteck 7-8)。如果作者的话语是“权威”,那么故事人物诺曼·鲍克这个“能指”符号找不到“所指”意义,是一个虚构的士兵。他并不存在,也许是其他战士的代表,是他们思想的传话人。再者,关于“谈勇气”一章的“归属”问题,也许奥布莱恩没做如此思考,但至少表明他在创作时对信息的分配、自己和他人记忆的取舍、想象与可能的融合和协调等做过类似的构画。另一方面,如果读者想颠覆作者的“权威话语”——视诺曼·鲍克这个能指符号为真实的在场——其真实的存在也有可能。总之,这些“可能”都有可能是事实。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3)在线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