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6)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然而,这三个“视点”并非历时地共处一个平面,而是共时地杂呈,形成立体拼贴画。小说有10章以“嘹望哨塔”命名,不规则地分布在第2、5、8、12、19、28、30、32、42和45章,另有3章冠以“想象的飞翔”,点缀在第27、36和40章。带有“巴黎”标题的想象章节有16个,分别为第3、6、7、10、13、15、17、18、21、23、26、29、33、38、43和44章。其余15章是“战争及其他回忆”,还有一头一尾,同为“追寻卡西亚托”的两章:首尾呼应,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重世界连在一起。如果把“过去片段”拼连起来,它向我们展示了越战时期美国社会的一角以及越战残酷的本性;假如将“未来断章”续成一体,读者清晰地看到一条完整的追寻卡西亚托的脉络;设若合拢“现实短片”,读者又能准确地把握主人公前后左右跳荡的思绪:现实蕴涵着恐惧,恐惧在追忆过去和想象未来中复显;现实的恐惧萌生逃离战场之意,这在想象世界里变成现实;战争的负疚感(回忆)幻化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憧憬(想象)。小说就是这样将时空打乱,为读者制造了一个亦真亦幻、混乱与逻辑界限模糊的真实的艺术世界。它是主人公保罗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切表征,而保罗既是众多美国士兵中的一个符号,又是一个真实的代表。同时,他更是作者奥布莱恩的代言人,因为在作者看来发生在保罗·柏林身上的现实和可能都是越战本质的一部分。
著名批评家布里莱恩·迈克黑尔说,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旨是本体论的,即什么是文本存在的模式?文本投射的世界(或多个世界)存在模式是什么?世界是什么?(McHale 9-10)奥布莱恩用小说回答了越南战争是什么以及文本反映的越战是什么等后现代主义小说共同关注的问题。他首先洞悉越战这个战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本质特性,然后用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准确地外化越战的本质,以及越战期间一些美国士兵的内心世界,做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契合。但是,透过这些技巧特征,读者仍然能够洞悉这些文本的共性主题:对美国士兵而言越战一场混乱、非正义、不道德的战争,它给越南人民、美国士兵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奥布莱恩的越战文本书写成为越战历史书写的一部分,是读者了解越战历史必不可少的文学资料,而他杰出的小说艺术令他跻身于美国最优秀的后现代主义作家行列。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6)在线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