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社为统一科技译名而进行的工作(5)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民国时期从事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官方(或准官方)组织是医学名词审查会、科学名词审查会、国立编译馆等。这些组织几乎没有组织关于科技术语翻译方法及译名标准的讨论,也没有公布相关条例。多次参加科学名词审查会议的鲁德馨,对医学名词审查会和科学名词审查会在科技术语翻译方法方面所遵循的准则总结如下:(1)采用中国固有的相当名词。(2)采用已通行的译名。(3)在我国无相当的固有名词而又无通行的现成译名时,译意。(4)遇前三路俱走不通时,则译音。(5)新造字。此多见于化学名词中,有极严密的原则。[28] 可见,这些准则与上述《科学》名词论坛上关于科技术语翻译方法的观点,是较为吻合的。 (2)关于科技译名标准的讨论
科技译名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科技概念是互相联系的,所以,科技译名应该系统化;科技知识不易为普通人或外行所懂,所以,科技译名应该简单、明了、单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时,它必然要服从于语言的某些特点。在用汉语翻译西方科技时,科技译名也就必然要符合汉语造字构词规律。如果科技译名达不到上述标准,会给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带来障碍,甚至令传播难以进行。
《科学》杂志上有多人讨论过科技译名标准问题。上面说到的李仲揆、翁为、陈世骧等在就科学名词翻译方法发表观点的同时,也就科技译名标准发表了看法。
李仲揆认为译名要简单和准确,他指出:若使用标记法(译音法),则音与原音相近,用字笔画要少。若使用会意法(译意法),则取意要准,以免读者望文生义而误解。[29]
翁为认为译名要简单:“科学名词,最忌烦重,一涉烦重,称写两难,……声调平仄,亦宜讲求,平仄不租,入口不顺,纵极典雅,未臻完美。”[30] 根据简单性等原则,在文中,他把法文Point Figuratif译为“侇点”:“Point Figuratif为侇点,音夷,训尸,出仪礼,今言代表。尸字嫌其突兀,代表二字,又觉繁缛,侇字简而不悖于义,且不常用,不致雷同,此又古字之长处也。”[31]
陈世骧认为译名应符合汉语构词规律。他指出:昆虫之目、科、种名称应根据于属名为原则,种别名称,即为一形容词附加于其所隶属名之上。[32] 虽然他仅仅是论述昆虫译名,但这种观点可以推广至所有生物译名。
因为国际上的生物双名制对属名和种名的规定是: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是名词,种名是形容词。秉志认为,中文生物译名应按此规定,白松不说“白松”,要说“松白”。[33] 很显然,秉志的这种译法不符合汉语构词规律。按照陈世骧的观点,白松依然说“白松”。较之秉志的观点,陈世骧的观点更可取。
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就科技译名标准发表了看法。如陆贯一、张鹏飞和黄步瀛等。
1929年,陆贯一发表《译几个化学名词之商榷》[34] 一文,他认为译名应简单。他指出:译化学名词,当再注意两点:“(一)求笔画简单,以便笔述;(二)求音韵清晰,以便口讲。”
陆贯一是个对科技术语翻译颇为热心的人,在此文中,他翻译了几个有机化学名词。如将Toluene译为“古”。由于科学名词审查会根据象形原则,将Benzene译为“困”,他以此类推,将Toluene译为“古”。他认为“如此则非但寓结构于字形,且简略适于用”。不过,“古”这个译名虽然简单,但并没有流传下来。原因之一是Toluene为Benzene的衍生物,将它们分别译为“古”和“苯”,没有考虑系统化原则。今译Benzene为“苯”,译Toluene为“苯甲基”,符合系统化原则。此文之后,他又撰写了《数目冠首字》[35] 和《原质之新译名》[36] 两文,前文为西文数目冠首字创制了中文译名,后文创制了元素中文译名。他主要以符号加汉字的方式造新字,如将元素H译为“气”字头下面写一个“H”,造的字很奇怪,不符合汉字构造特征,故均未被后人接受。由于他只强调译名要简单,而忽略了系统化、符合汉语造字规律等标准,导致他定的译名均未被人接受。这也说明了对译名标准认识得越全面,就对译名统一的实践工作越有利。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我国科学社为统一科技译名而进行的工作(5)在线全文阅读。
我国科学社为统一科技译名而进行的工作(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