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社为统一科技译名而进行的工作(9)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因为当时有些专科尚未成立学会,某些科目的名词,国立编译馆就无法委托专科学会审查,而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专家组织名词审查委员会。也有不少中国科学社社员被选中,如秉志参加了发生学的名词审查工作[54] 和人体解剖学的名词审查工作[55],并且为历次比较解剖学审查会议主席[56]。刘咸参加了比较解剖学名词的审查工作[57],此外,中国科学社还参与由编译馆组织的《大数小数分节》的讨论[58]。
四 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
从上文论述可看出,中国科学社在科技译名的统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贯穿了民国时期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始末。可以这样说,中国科学社的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是民国时期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一个缩影。从上文论述还可看出,中国科学社在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第一、第二阶段为主),主要是:(1)独立或与其他团体合作,为当时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提供了较为统一的科技译名,也为后世的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提供了较为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物理和数学译名方面。(2)名词论坛引起了时人对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广泛关注,该论坛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中国科学社为什么能在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中国科学社社员兼备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技译名的统一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制定名词之人选非兼具下列五者资格不可:一、专家,二、经验丰富,三、精通国文,四、精通西文,五、具有学者虚心研究之态度。”[59] 中国科学社社员大多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并接受了良好的自然科学教育,这为中国科学社开展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中国科学社社员具有坚韧的吃苦精神
在强烈的科学救国志向的指引下,社员们极具吃苦精神。审定名词本为苦事,“科学上的讨论,少趣味者,莫如讨论名词。”[60] 然而,他们即使在困境中,也坚持努力工作。正如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上所说:“本社经济几濒于绝境,然计其重要者,如生物研究所之成立,物理名词草案之编纂及通过,……皆荦荦大事也。”[61]
3.中国科学社高度重视科技译名统一工作
除了在社章中注明外,该社领导还多次在年会上强调要做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如:中国科学社第四次年会(国内第一次)在杭州举行,竺可桢致开幕词,指出:“预谋中国科学之发达,必须从(一)编印书报,(二)审定名词,(三)设图书馆,(四)设实验研究所入手,此皆本社之事业也。”[62] 任鸿隽在第八次年会上的开幕词中所说的该社打算分年进行的八项事业,其中第三项就是“编定科学名词”。[63] 把西方先进科技传入中国,是中国科学社成立时的一个重要动机,因此,中国科学社会高度重视科技译名统一工作。
4.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中国科学社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之一,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包括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在内,它的任何学术工作都会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科学社的机关刊物——《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至1950年,出了32卷,在当时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国内所有的中等以上学校、图书馆、学术机关、职业团体,订阅《科学》的相当普遍。不但如此,《科学》也曾被用来与外国的学术机关交换刊物,并且得到外国学术团体的重视,拿来代表我们学术活动的一部分。”[64] 《科学》杂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助于吸引多人参与“名词论坛”的讨论,也有助于引起时人对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关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我国科学社为统一科技译名而进行的工作(9)在线全文阅读。
我国科学社为统一科技译名而进行的工作(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