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规费征收稳中有升。受费改税的负面影响、运力结构的大幅调整和征收标准的政策效应等多重因素制约,“十五”交通规费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五年累计征收交通规费1.01亿元,较“九五”的0.9亿元增长了12个百分点。
3、县乡公路普遍升级。投资1.13亿元,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1条174.3公里。其中新建乡道(杨文路)一条,“四改三”公路九条,改建后的宣港路将成为我区第一条二级县道。我区主要县乡公路得到普遍升级。目前,我区通乡公路全部建成三级油路,一个从市区到镇乡的区内“通达圈”已经形成。
4、通村公路全面延伸。投资1760万元,新建、改建通村公路16条97公里,新建桥梁3座216延米,彻底解决了14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全区180个行政村,除天成村外的17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晴雨通车,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9.4%。
5、运输能力高效释放。一是运输生产稳步攀升。2005年,我区客运量达到395万人次,货运量实现198万吨公里,分别为2000年1.5倍、1.4倍,有力消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增运量。二是客货运力快速增长。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营运客车1135辆,是2000年的1.3倍。其中大中型客车113辆,高、中级客车比重分别为62%、29%;营运货车共有3180辆,是2000年的1.4倍,其中普通货车比重为96.9%。同时,一批能耗高、性能差的老旧车辆被淘汰,班车客运车辆全面升级,出租客运车辆全部更新,特种货车比重明显提高。
6、客运市场平稳过渡。跨区以上班线全面调整,市场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出租客车总量基本得到控制,市场在矛盾交织中保持相对稳定;城区客运秩序明显好转,5000多辆“摩的”平稳退出;农用运输车非法载客营运得到遏制,新开通通乡线路2条,补充通乡客车39辆,新辟通村班线11条,新增通村班车29辆。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效衔接,保证了“车流不断,人流不散”。
7、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交通系统所属航运公司、船厂实现了平稳改制,联运公司改制转型为股份制企业,目前运转正常;运输公司已完成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正在寻求资产变现。
8、应急防范组织有力。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全区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守助相望,按照“交通不断,货流不断,客流不断,病源切断”的要求,对51万人次的旅客、16万辆次的车辆进行了检查、登记和消毒;积极参与了禽流感防控工作;连续5年保持了水上交通安全无事故;全面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应急运输领导机构和通讯联络制度,初步形成了拥有320个应急人员、200辆各类车型应急运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9、廉政建设扎实推进。结合系统实际、紧贴交通业务,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作为全行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把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监督作为全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化治理公路“三乱”工作作为全行业作风建设的重点,实现了交通执法“零错案”、资金使用“零违纪”、公路“三乱”“零发生”。
10、文明创建精彩纷呈。“十五”期间,交通系统所有单位全部建成文明单位,所属执法单位和窗口单位已全部取得“文明达标合格证”,所属道班全部建成文明道班;区交通局连续三次蝉联省级文明单位,2005年又被推荐为第7届省级文明单位;区局和周王交管站分别被市局命名为“文明小系统”和“文明交管站”;水东交管站创建成市级“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南站、出租车站创建成区级“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2005年出租车站又被推荐申报为市级“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一批出租车创建成为“文明出租车”、“星级出租车”。我区“出租爱心车队”被省广播电台命名为“908爱心车队”,中南出租公司2004年被评为省先进出租企业。区交通局党委被市委授予“防非”先进党委称号,区交通局荣获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二等奖,区通达办和张国庆等7位同志被表彰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区运管所职工柯跃武成为全市慈善个人捐款第一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领导讲话在2024年全区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