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仁义至上。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道德要求(如仁义等)潜移默化在社会环境中,并教导社会成员为了不违背这些道德信条,可以不惜其生命。有杀身以成仁,却无求生以害仁。这样一种传统,使国人往往有着为信仰(非出世的宗教信仰,而是入世的世俗信仰)而献身的殉道精神。就义利关系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
3)正己求仁。前面曾经提到,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依靠人之主观自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达到“仁”的境界。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之下,中国人有着比较强烈的正己求仁精神,注重自我约束,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
4)以己推人的契矩之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很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教义。曾子就这样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若依照朱熹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上均见《论语--里仁》)。由此就可看出“恕”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正是一些这样的思想传统,使中国人较富有同理心,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从自我做起。
5)慎独自觉。与前面几种精神相匹配,国人也有着较强的慎独自觉精神。欲求仁,强调的是诚意,是通过自觉,因此就必须慎独。这就是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就是从反面教导人们要慎独自觉,不要人前君子,人后小人。
6)笃行实践。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皆言行之难和应当力行之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更是将“行”看作学问思辩的归宿和目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十分注重实践。传统概念中的“行”主要是要身体力行,要实践自己的信念和准则。这与相应的道德教条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化机制,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均起到很大作用。
7)谦虚。谦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对子产说,君子之道有四,而“其行己也恭”(《论语--公冶长》)是处在第一位的。“有余不敢尽”的谦谦君子,在我国传统中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楷模。
8)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崇尚那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那种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古人推崇的那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见《大学》),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孕育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坚强精神,使我们拥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把守信视作基本的“为人之道”、做人的必备品质。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儒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朱熹也认为,诚信是做人立德的根基,是人格修炼的起点。一个人不诚实守信,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就会在社会上四处碰壁、孤邻寡朋,甚至无法安身立世、做人成事。诚信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诚信道德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我们每个人要完善自我,立足社会,必须从讲诚信做起。
在现代文明社会,诚信已超越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而进入“公民道德”的领域,由一种自发的“私德”变成了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的自觉的“公德”,由一种境界追求的“圣德”回归到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常德”本位。也就是说,现代诚信已成为一种要在全社会普遍确立的公民性品格。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要当一名合格公民,都必须自觉做到有章必循、有诺必践,以诚为本、以信立业,用诚实劳动获取合理收益。与此同时,诚信成为公民道德普遍的要求,必然会扩大其建设的覆盖面,使诚信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思想宣传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加速构建和谐铁西(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