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宗教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论(包括有神论),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教育,加强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我们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和正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的、“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中,宗教和宗教文化自有其特殊的历史作用。宗教是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像许多事物一样,宗教也是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双重作用。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更多地表现为深入人心、慰籍心灵的精神作用,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组织力量。这种力量引导得好,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我国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各宗教教义教规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内容。佛教文化经过两千年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佛教文化自然蕴涵着“一团和气”。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诸法因缘生,佛教的教义正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就是互相依存,这就需要“和”,需要求同存异。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的结果,也必然是“和”。佛教文化里有以告人的信息,正是“和”。佛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 “和合” 智慧。只要心干净了,佛就在心中。这种思想,其实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佛教有“六和敬”(僧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今天人类精神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加速,需要新的六个“和”,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
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国问题》)
要充分发挥宗教伦理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在物质利益之外提供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各宗教都确立了抑恶扬善的道德原则,要求人们去恶从善,保持圣洁的美德。我国五大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或“诫命”,具有对人的生活的义务性约束力很强的道德要求。这些,对社会转型期中容易出现的道德失范等进行心理疏导,乃至价值重建,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创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旋律,但也要注意发挥宗教的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补充。
(三)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构建和谐铁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文化的有益成果。一是用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作为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要用先进文化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二是用先进文化实现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长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和谐的程度,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三是用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显得特别突出。比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升财等,成为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代代相传、广泛认同的格言或规范,都是长期凝聚民族精神、构筑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支撑。而构筑和强化这个支撑,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种学习型组织,支持、引导文化建设,做到从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成效、可以不断适应和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因为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特别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铁西中,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断增强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学习型社会,把我们区建设成学习型新城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思想宣传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加速构建和谐铁西(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