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光合作用。
人们发现,对氮、氢、氧这些气体加热时,随着气体的增温,体积就增大。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各种气体在加热时体积都会膨胀。 3,密尔五法(求因果五法)
(1) 求同法:异中求同被研究对象a出现的各场合中唯一相同的情况是A,因而:A与a
之间有因果关系
其他因素各不相同,只有一点是相同的。
(2) 求异法:两个场合(每组只有一个对象),同中求异 场合1 A、B、C…… a 场合2 —、B、C……—
(3) 求同求异并用法:两组场合(每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正面求同,反面求异 考察被研究对象出现的一组场合,都有一个共同情况出现,一次求同 考察被研究对象不出现的一组场合,都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一次求同 两组对象对比分析,被研究对象出现的场合都有某情况出现,被研究对象不出现的场合没都有某情况出现,一次求异 2次求同,1次求异
(4)共变法:被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几个场合中,其他其他有关情况都不变化,唯有一个情况相应地变化,因此得出结论:这个相应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对象之间有因果联系(5)剩余法
A、B、C??与 a、b、c??之间有因果联系 B与b之间有因果联系 C与c之间有因果联系 ??
因此,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在生活中最简单的实力就是称量不便逐一计量的物体是,先称出容器本身质量,再称出装进所要成两物体后的重量,用后一次称出重量减第一次称出重量
4,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A有属性a1、a2…….an,b B有属性a1、a2…….an B也有属性b
第八章,逻辑基本规律
1、同一律:任何一种思想自身总是确定的、同一的 表示为:A是A,A→A中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和同一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无意识地或者说不自觉地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概念来使用。 集合/非集合;一词多义;两词近义
(2)偷换概念:出于主观故意而发生的概念混淆
(3)转移论题:无意识地或者说不自觉地以似是而非的论题取代原论题。
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老王和老李在分析案情时,老王说:“根据现有材料还不能确定张某是凶手。”老李说:“那么,张某不是凶手。”老王说:“也不能确定张某不是凶手。”
16
(4)偷换论题:有意识、有目的地用一个不同的论题取代原论题。 甲说:“根据该被告人的犯罪情况,不应从重处罚。”乙说:“那就应从轻处罚。”甲说:“也不应从轻处罚。”
2、矛盾律: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表示为:A不是非A,?(A??A)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相互排斥的思想不能都予以肯定,必有一假 就词项而言,不能用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词项去指称同一个对象。 就命题而言,不能对两个不可同真的命题都予以肯定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甲:“有的人不是自私的。”乙:“不是这样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丙说:“甲和乙说得都对。”丁说:“甲和乙说得都不对。”(甲和乙的话为矛盾关系,丙同时肯定,违反矛盾律) 甲:“你认为根本没有信念(SEP)之类的东西么?”乙:“是的。”甲:“你真的这样认为么?”乙:“是的。(即默认有信念SAP)” 同时肯定矛盾关系的命题,违反矛盾律 3、排中律:任何思想或者为真或者为假。
表示为:A或者?A,A??A
要求:两个互相排斥的思想不可能同时为假,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必有一真
相互排斥:矛盾或下反对关系 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模棱两不可
我不认为(到会的都是好律师SAP)(我认为到会的有些不是好律师),也不认为(到会的有些不是好律师SOP)。SAP和SOP为矛盾关系,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在讨论一个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是,有人认为:“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好”(同时否定) 甲说:“请问,这个犯罪时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乙说:“这个犯罪既不是故意犯罪也不是过失犯罪。” 甲说:“要说必然会胜诉是不对的,谁能担保必须会胜诉negative?要说不可能不会胜诉也是不对的,怎么肯不会胜诉呢?”
我不赞成禁烟,烟草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必将吸烟危害身体健康,我也不赞成不禁烟。
第九章,论证
狭义上与证明相同,广义上包括证明和反驳。 一,证明:
即引入正确认为真的命题为根据,从而得出某一命题为真的推演过程。 逻辑证明≠证实:证实—通过测量、观察;逻辑证明:通过推理的形式。 证明的结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 证明的规则: 1, 论题必须清楚明确,否则会犯“论题含混” 2, 论题必须保持同一,否则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有人质疑执法人员乱罚款的问题啊,某执法人员回答:“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利益。” 3, 论据必须是已确定为真的命题
以虚假命题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就会犯“虚假理由”的错误;
以真实性尚未证明的命题作为论据,就会犯“预期理由”的错误。
杀人在道义上是错误的,因此,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是错误的。(杀人不一定能等同于主
17
动型安乐死) 4, 论据真实性不能依靠论题来证明,否则会犯“循环论证” 刘某辩护人指出:“刘某构成盗窃罪证据不足,因为现场丢下的自行车不能作为刘某作案的证据。”公诉人论证说:“现场丢下的自行车是刘某的,这证明刘某是嫌疑人,正因为刘某是嫌疑人,所以不容置疑现场丢下的自行车是赃物。“ 5, 论据应能推出论题,否则会犯“推不出”的错误 有人问:“你到出国去为什么往北走?”此人回答:“我的马好,我的钱财多,我的车夫本领也高啊。” 证明的方法: 1, 直接证明 2, 间接证明
(1) 条件证明:结论为蕴含是,PN系统的基本规则:C.P规则 (2) 反证法:假设与原论题相反的反论题(根据排中律) (3) 排除法(选言证法):证明与原命题相关的所有可能均不成立,则原命题成立(根据
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二,反驳:
即引用确认为真的命题为根据,从而得出某一命题为假或某一论证不能成立的推演过程。 方法:反驳论题;
反驳论据(驳倒论据,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并不等于驳倒对方论题,只表明对方论题失去论据支持);
反驳论证方式(确定对方论据与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反驳的方法: 1,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独立证明):通过有效推理证明反论题为真(根据矛盾律) 3,归谬法:以退为进,假定被反驳命题为真,引出荒谬 难道……
1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逻辑导论期末复习(知识整理+课后题答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