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超级难得,得之不易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的内容。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而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仅研究单个物体或系统的运动,为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实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象的解释,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操作实验,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树立踏实、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并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明确“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一、 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但印象并不深刻。尽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规律的理解很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定律来弥补已有的缺陷。
2.能力方面: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好奇、积极且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验探究方法。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感兴趣,因此应多设计各种实验及探究活动以激发其兴趣
二、 教法与学法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通过直观演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思维。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经历物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典型实验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在教师的协助下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恰当的学法指导不仅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形成,活跃课堂气氛。本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动手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会实验,会总结规律,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的迁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全面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