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料(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和适当难度问题,使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并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构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创造力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用好现有教材,还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生活化的数学资源,通过校内外沟通,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出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现欲,进而发现、分析、探讨问题,并成功地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广告打折、墙壁粉刷、地砖铺设、废弃垃圾袋统计、出租车收费、打台球时角度的计算等问题都是数学教学情境的良好设计,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切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创造力的火花。

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数学教学资源,它使数学课堂真实、直观,图文声茂、有生有色,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的有效工具。利用好这些先进教学硬件,也能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如,我在讲解利用平移设计图案时,先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平移现象,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情境,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组由单一图形、多个图形平移设计出的图案,当学生陶醉于图形欣赏时,紧接着追问这些复杂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复杂来源于简单,图案的基本图形是什么?在老师的一次次的提问、设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明白复杂现象都是由简单元素构成的道理。最后让学生自己利用平移设计图形,这时学生想象力被完全打开,很多精彩图案呈现在课堂上,甚至有同学发现有些字也是由字根经平移形成的,如从、炎、森、晶、淼、焱等,就连我都不得不赞叹于学生的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创造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可靠保证

教学活动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就是说,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才是其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的坚强保证。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实际问题或发展的需要,现行教材上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主要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而现行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如,我在讲“角平分线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AAS”,接着对下列图形进行分析,“如果∠1=∠2,CA⊥OM,CB⊥ON,问CA与CB相等吗?”很快学生借助“AAS”证出⊿OAC≌⊿OBC,从而得出CA=CB,最后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结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同时老师强调今后此结论不再需要证

明直接应用。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注重知识的迁移及触类旁通,经过学生的探索结论的由来、思考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后,老师针对刚才的图形抛砖引玉,“同学们继续观察图上除CA=CB外,还有哪些线段相等呢?”此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而且学生创造力火花也由此迸发。有的学生说“∵⊿OAC≌⊿OBC, ∴OA=OB.”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用今天刚学内容‘角平分线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1=∠2,CA⊥OM,CB⊥ON ∴∠3=∠4,OA⊥CA, OB⊥CB ∴OA=OB”。真是太棒了,我不由发出感慨。 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们身边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虽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思想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思想首先就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想象”的发展与创新呢?

上海市2000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学生,他的名字到现在大家都还很熟悉,他就是在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韩寒”,它所引发的现象也被教育专家称之为“韩寒现象”。这位学生的对传统教育的“叛逆”,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吸取到什么,并且来一次大的反思呢? 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和教材。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告诫他: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一些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神人”、“超人”,而忽略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要吃、喝、拉、撒。对于教材,学生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按课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去应试。有了对教师与教材的崇拜,剩下的大多都是盲目,而不是批判的接受、大胆的想象了。

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师”也是普通人,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就要敢于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而不是加以掩饰。更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较高的气度、境界,我们要反思:“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不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不是一定要端着架子?”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威信;一

个没有威信的老师必然是失败的;关键威信的建立不能靠“高压”,不能靠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主体精神为代价。要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学识等建立起的威信,是民主平等的,是和谐的,是允许学生质疑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师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料(3)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料(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539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