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料(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案例:某师执教公开课“长度的测量”。有一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老师的腰围。A生说用软尺量,B生说用手去丈量,并都上台操作得出了粗略的结论。这时C生说叫老师将腰带抽下来,他一量就知道了。老师是年轻的女性,怎么办呢?听课的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结果她真的将腰带抽下来,交给那位学生,那位学生也很快得出了准确结论。也许C生“不怀好意”;但通过案例,我们也明白了一些问题吧。 教师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生产一件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的最大毛病就是灌输法。

案例:某教师上课以“细”著称。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点,他都可以把它揉成非常条理化、非常细碎的东西再喂给学生。当然这样的方法使许多的学生上课几乎用不着主动想象,更谈不上丰富的想象力了;于是,上课时学生中出现了注意涣散、感到无聊、厌倦的种种表现。那么教师又会指责学生的这些行为,就使一些学生失去兴趣,引起负效应。这位教师的“细”,有“照顾整体学生,避免参差不齐”的考虑,但我们没有别的方法了吗?如“分层教学”、“个别指导”就很管用。而另一位老师上课很精练,讲得很少,但学生在上课时想象的火花处处迸发,各种创新思维层出不穷。原因是他提纲挈领,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去表演,教师则从讲台上走到台下,甚至走到幕后。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关键要帮他们找到自信,找到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法。一般而言,教师要做到指导“到位”而不“越位”,要注意以下方面:分对象,抓关键,教方法,激情意。 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让步,留下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优点是能同时培养众多学生。但人数众多,整齐划一,决定了它不能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与特点。而想象力的培养与解放,需要一个宽松的、个性化的、激励性的环境;要弥补这一缺陷,就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按照自己喜欢或者习惯的方式取得发展,我们教师就要力避整齐划一,因材施教、因材助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主张他的学生“有所听,有所不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决定听什么,完全

掌握的同学甚至可以不听,可以自我阅读有关重点资料、做相关习题。教师对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离奇想象,要在充分肯定与奖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归纳。 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第二十四届数学家大会上的题词为“数学好玩”。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大师们用激情洋溢的字眼描绘他们钟爱的数学,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但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数学的魅力何在呢?数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抽象、严谨”,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花的气力不少,可是成绩也还是不好,学习数学就成了一种负担。现在中学里爱数学、既数学成绩好又学得轻松的人更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改变“学习方式”成了最常听到的词汇之一,这次“课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特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好探究性活动呢? 找好素材,让数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数学的功用之一就是为生活生产服务,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将是无本之木。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让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搞好“数学建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高精尖技术,小到百姓居家过日子,数学问题无孔不入,关键是要找好、找准,给人以自然的感觉。如再讲“比例线”时,利用“日光成影”让学生动手测量,体会比例问题;又如:讲授“概率”时,课本上设置的“摸红白球问题”学生感觉生活中不常见,能否改成“扑克牌问题”呢?准备一副扑克牌,3人一组每人起到的花色、点数有什么规律呢?一副扑克牌有两个“王”,某一个人发到一对王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三个人起牌,绝对有一个人能起到至少两个2、两个3、两个4……。实际上这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还如:针对近几年我地蔓延成灾的“地下六合彩”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将这个非法赌博的规则在数学课堂上加以分析,将是一个极好的素材,学生感到“地下六合彩”确实骗人,“原来数学有这么大的用途。”既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受到了教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学习氛围

首先,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

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教师要注意设计集体讨论、互查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其次应注意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通过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师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料(4)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资料(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539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