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我是火眼金睛! 1.线段有两个端点。( )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 3.数学书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 4.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 (二)、我是画线小能手!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多1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五课时 画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P5例7
教学目标: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名回答)
1、线段有哪些特点?
2、测量出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用尺子去测量线段的长度,那如何画线段呢?用什么工具?怎样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线段。板书课题:画线段。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7,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讨论: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强调:画线段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边演示边叙述,左手按住直尺,使他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小结: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也就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是几厘米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作业。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2、计算。
18厘米-5厘米=( )厘米 60米+7米=( )米 73米-40米=( )米
50厘米+50厘米=( )厘米=( )米 四、板书
画线段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直尺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关系。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大,分层教学显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自己要加以改进。
第六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P7 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请学生用手比划)
2、让学生用手比划:3厘米、5厘米、1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做单位,什么时候用米做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的高度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方法三:类比法。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巩固新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