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记住并理解相对分子质量概念,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从商品标签上获取有关物质组成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定量处理问题的能力。感受化学式等化学用语的内容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好处。 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如何从商品标签上获取有关物质组成的信息。 【教学方法】 1、学案辅助教学法 2、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3、引导启发教学法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相对分子质量概念、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教师活动 利用学案让学生查课本找出H、O原子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P82页设计意图 利用学案问题并思考,作出回答(用导入新课,吸引学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从而进入本节课题。 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回顾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和分子都很小,原子的质量可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那么分子的质量用什么来表示呢? 展示目标 引领学生阅读学案的知识目标1,(记住并理解相对分子质量概念,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教师作指导说明。 提出问题,导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什么叫相对分子质量?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阅读,明确用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并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P82页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认定目标,把握方向。 并交流讨论后发言:的积极性,体现学(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生的“自我价值”,对课堂充满兴趣。 导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从学案入手,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回顾题1,提出问题: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怎么计算? 学生根据水的化学式及学案例题阅读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18) 转入重点内容学习,并通过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法,总结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公式。 承接过渡,完成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交流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总结、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交流、讨论的能力。 练习巩固 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跟踪练习一部分。 学生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完成跟踪练习部分。一部分学生板书。完成后交流。 进一步练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二: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教师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学案知识回顾题2并思考。 设计意图 利用学案知识回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导入新课 并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回顾题2。并提出水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展示目标 引领学生阅读学案的知识目标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教师作指导说明。 例题导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2页例题:水(H2O)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1:8 导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教师总结并板书: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根据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总结: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学生阅读,明确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P82页并交流讨论后发言: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认定目标,把握方向。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对课堂充满兴趣。 让学生通过例题从而练习总结计算公式的方法。 公式。 原子个数)之比。并进一步讲解、说明。 数)之比 练习巩固 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跟踪练习二部分。 学生根据计算公式,完成跟踪练习2部分。一部分学生板书。完成后交流。 进一步练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三: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流程 直接提问 教师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相互间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直接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 导入新课 么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怎么算呢? 展示目标 引领学生阅读学案的知识目标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作指导说明。 导出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公式。 公式总结 教师总结并板书,并讲解。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物质的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物质让学生通过例题从而练习总结计算公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3页例题,并总结。 学生阅读,明确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课题。 学生阅读课本P83页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认定目标,把握方向。 并交流、讨论、总结。 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对课堂充满兴趣。 总质量之比。公式:化的总质量之比。公式: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个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个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练习巩固 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跟踪练习三部分。 学生根据计算公式,完成跟踪练习3部分。一部分学生板书。完成后交流。 进一步练习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完成知识网络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并以部分板书后,交流、讨论。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网络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 引领学生完成学案当堂练习部分 能力提高 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学案中能力提高部分。 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 进一步拓展所学的知识,并完成本节课的第四个知识目标。 错题整理 学习心得 引领并指导学生完成错题整理部分。 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让学生养成学习后回顾、思考、整理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相对分子质量概念: 2、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3、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_(第二课时)_教学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