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物质决定意识,并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 正确的物质产生正确的意识,错误的物质产生错误的意识 9.辨析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论述题:试用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Ⅱ提高篇
1.人类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这说明
A.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是主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主观的 C.在特定的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D.人能够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自然
2.有人说,21世纪生物工程的世纪。目前,人们已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相信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说明
A.人类面对大自然不是单纯适应和消极地听任自然的摆布 B.主要极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的 C.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D.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不仅可以反映物质,而且可以创造物质
3.美国参议院于1999年10月3日拒绝批准已为世界上154个国家所签署了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说明美国与世界上154个国家在禁止核试验上有着不同认识,形成这种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立场不同 C.思维方法不同 D.知识构成不同 4.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要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D.物质运动具有规律的
5.最近两年以来,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一再降息,但居民个人储蓄仍在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预期收入减少,而预期支出增大。这表明
A.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对客观实际的反应 B.意识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客观世界
C.人们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D.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400多年前,法国诺查丹玛斯在《诸世纪》中,认为1999年7月人类将面临劫难。本世纪70年代,日本人五岛勉则根据这首诗用计算机把“地球末日”的时间精确到1999年8月18日,宣称届时“恐怖大王”和“大十字”将同时降临人间。但是,人们在复杂的心态中却平安地度过了7月,也平安地度过了8月18日。“大十字”预言破灭了。由此可见,“世界末日”的预言
A.违背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使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B.是强加于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断
C.违背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违背了事物运动的统一性
7.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巨大成果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面对1998年夏季的特大洪水,和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天气等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有人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个观点
A.强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B.贬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 C.贬低了人类劳动的意义 D.强调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8.江泽民总书记在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他指出:“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这段话体现了这样的哲理
A.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优秀人物的崇高品德对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 C.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要
9. 1999年3月17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 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是不断进步的。但也必须看到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还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着一些忽视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官僚主义等严重问题。如果听任这些错误思想作风蔓延下去,将会毁坏建设有中国同时色社会
主义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用整风的精神,认真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开展“三讲”教育的必要性。
10.据报载,耗资50多亿美元建造了66颗低轨卫星系统的铱星公司,于2000年3月
18日,背负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宣布破产。专家在分析其破产的原因时,特别强调该公司市场定位在“贵族科技”上,费用高,缺乏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结合材料分析,铱星“童话”破灭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Ⅰ.参考答案:1.A;2.B;3.A;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强调了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虽有大脑,但并没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的反映”强调人离开客观物质世界,尤其是离开社会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所以,正确选项只有C。
5.答案:D。“仁者”见到的是“仁”,“智者”见到的是“智”,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
事物的认识(反映)是有差别的,但这些认识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是正确的。而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观察角度有所差别。
6.A;7.B;8.B;
9.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②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客观实际,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是正确的。
10.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障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关系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Ⅱ.参考答案:1.自然界是客观的;在人类社会中,尽管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只有D的观点是正确的。 2.A;3.B;4.A;
5.在中国人民银行一再降息的情况下,人们不仅对未来有预测,而且采取了行动,即居民个人储蓄仍在增加。A和B均讲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没有行动,而D与题意无关,只有C体现了思想与行动两方面。
6.A、B;
7.此题以典型的反面材料为例,给我们敲醒警钟: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正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人们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一观点不是贬低劳动的意义,不是贬低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其积极意义是在强调,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固然应当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首先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所以正确答案选A、D。
8.A、C;
9.①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通过开展“三讲”教育,有利于帮助领导干部武装自己的头脑,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敏锐地识别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想,科学地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在各种复杂的局势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③因此,通过“三讲”教育,必将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和纪律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从而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⑴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0.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铱星公司市场定位、营销体制的错误正体现了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最终将公司推向破产。
第二专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Ⅰ、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Ⅱ、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学习唯物论知识的根本目的。所以应准确、全面地对这一概念作以下的把握: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主观主义:就是从主观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 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4.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哲学观点。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本专题的内容是前一专题的延伸。总的来说前一专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基本原理,有什么样的原理,就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原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是唯心主义。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揭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法轮功”的创立者李洪志散布种种歪理邪说,蛊惑人心。他说:“世界上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神安排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神安排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灵体,都是有思想的”;“地球有三次爆炸,第一次是我师爷定的,第二次是我师傅定的,第三次爆炸是我来定的,我使用功力也只能让地球爆炸时间推迟30年”。
材料二:“法轮功”宣扬: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人类即将毁灭,对此现代科学、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无能为力,只有“法轮功”能拯救人类。“我(李洪志)要度不了你,谁也度不了你”。
⑵理论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李洪志宣扬的“万物皆有思想”否认了意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是唯心主义。李洪志宣扬的“法轮功”从自然观到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
⑶典型题例
“法轮功”的创始人李洪志编造了一系列歪理邪说,如“人是神创造的”,“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把你创造出来”,“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只有‘法轮功’能拯救人类”,“李洪志是整个人类的唯一救世主”等。由此材料可以看出,其属于
A.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 唯心主义的人生观 C. 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D. 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解题思路】:李洪志编造的的歪理邪说很多,“法轮大法”在实质上既是唯心主义世 界观,又是唯心主义的人生观,如它宣扬放弃一切“执着心”,放弃一切理想和追求,远离社会实践等;还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但由于这里材料只是选择了其一部分歪理邪说,根据题干要求的规定性,就只选A。
2.宏观调控 ⑴背景材料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我国“市场不旺,启动 难度较大”等问题,强调“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相继出台的措施有:1999年下半年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水平;金融部门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增发600亿国债,增加消费信贷服务等。
⑵理论分析
面对国内需求不旺、市场消费偏淡的现象,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来解决国家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系列措施的正确性。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低速面前,如何才能鼓励人们消费,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在方针政策上作出了具体、有效的安排,这正是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体现。
⑶典型题例
面对内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政策进行调整,全面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一措施体现了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要求 B.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题思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表明
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心,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这一措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客观认识了当前我国市场的客观实际基础上作出的决定,它正是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所以,选A、D。而B、C选项与题干所要求的规定性不符。 【重、难点分析】
1.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总的方法论的要求。这里所说的主观“符合”客观,就是指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达不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实现不了“主观”真正“符合”客观。反之,主观与客观的背离,其实就是主观与客观没有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有各自的实际特点,一般的认识是抽象的,自由认真分析面对的实际事物的特点,把一般的认识具体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那就算真正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⑶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各自的实际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一般的认识是抽象的,只有认真分析不断发展着的实际,把一般的认识同变化着的历史相结合,同当前的实际相结合,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统一,那才算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⑷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标志,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路线由于在认识上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实际,必然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分离。
2.哲学中的两大派别,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⑴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都 属于唯物主义。它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类型。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⑵对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这一哲学中最基本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成熟了的经济、政治、科学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从民主主义者转变未共产主义者所创造的崭新的哲学。
⑵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准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未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从内容来看,第一,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在古代有过朴素的结合,后来则分离了,使两者都不能得到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以往的哲学从总体上看,没有提出过系统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第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整的科学体系。
⑷从哲学的使命来看,旧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⑸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和发展。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 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解题思路】: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考生“选出具有无神论意义”的说法。
而无神论属于唯物主义,有神论属于唯心主义,所以此题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本质区别。A选项是无神论的思想;B选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事物是变化发展;C选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选项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无法看出其在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么上的立场。所以,正确的答案只有A。
例2.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应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上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题思路】:哲学常识的大题该怎样出,一直是大家关心、注意的问题。试题既要考查考生对中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考查考生是否能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哲学作为一门思辨、启智的学问,在考查过程中如果局限于“运用什么原理,说明什么问题”的模式,是很难真正考查出考生的实际能力。这道1997年的高考主观题,以现实中的热点为载体,从唯物论的角度发问,却要求学生辩证法的知识作答,以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站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高度思考问题。
解答此题要站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高度,而不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孤立起来认识。高二哲学上册第一、二课是有关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第三、四课是关于辩证法的知识,下册第五、九课是关于认识论的,第七、八课是关于人生观的。这四者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两者是不分家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而实际既是全面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要把握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该地区的做法是:⑴坚持从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地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⑵辩正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了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⑶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造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下列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A.主观决定客观,客观反作用于主观
B.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实践中的表现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是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2.主观要达到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 A.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很多方面
B.客观实际总是全面、丰富而又不断变化发展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世界是客观存在
3.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必须防止和反对 A.从部分的事实出发
B.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意识 C.以固定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客观实际 D.“一刀切”、“一风吹” 4.下列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的有
A.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B.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C.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D.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5.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 我思故我在 B. 物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只有‘法轮功’能拯救人类 D.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基本点是
A. 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C.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D.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分割孤立的
7.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必须努力做到
A.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B.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C. 正确估量和看待自己 D. 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8.辨析题: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心想事成”是不可能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全套)(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