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管偏见的束缚,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任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绝对不边、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⑴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
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⑵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⑶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物质。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把物质看成绝对静止,没有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央和省一级政府组成部门一般都在40至50个左右,加
上直属机构、非常设机构,机构总数达到近百个。这种状况在县一级同样严重。全国没三四十人就要养活一个“吃财政饭”的,所需经费几乎占国家总财力规模的一半。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进行了1982、1988、1993、1998四次机构改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机构改革,来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⑵理论分析
政府机构的改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
根本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我国现有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
⑶典型体例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把国务院现有的
40个组成部门减少到29个,并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50%左右的机关干部待岗分流。从哲学上来看,实行政府机构改革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的观点
C.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D.联系的观点 答案:A、B。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⑴背景材料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
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
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⑵理论分析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达到实事求是的重
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必须牢牢把握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把握了它,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必须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据判断标准,这样才能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局面。
⑶典型体例
从“真理标准大讨论”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突破姓“资”姓
的束缚,再到江泽民十五大报告突破姓“公”姓“私”的束缚,说明解放思想是永无止境、不能一劳永逸的。解放思想的哲学哲学依据是
A.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联系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A、B。 【重、难点分析】
1.发展的实质
⑴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正确把握辨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
准。判断一个事物使新还是旧事物,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事物的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这个标准是客观的,不是人们主观决定的。 ⑵弄清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虽然在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时,可能同时使用这三个概念,但具体比较三者是有区别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⑶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的质变,而不是量变。但质变不能等同发展,因为事物的质变有上升、前进和下降、倒退两种趋向,只有事物上升、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规律的含义
要全面掌握规律的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⑴规律反映事物的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性的联系。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是主观臆断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⑵根据规律起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将规律分为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规律。普遍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各种具体规律是普遍规律的表现形式,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⑶规律与规律的现象有区别又又联系。①二者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与现象的联系的区别。②二者的联系是,现象和规律是统一再同类事物中的两个方面,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规律是现象的内在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⑷规律与规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二者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它,但不能创造、消灭它,更不能违抗它。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制定的,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第二,二者的联系是,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主观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运用。
3.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⑴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得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是相对立的;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以及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是相对立的;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③范围和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⑵联系:①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1.经过长期天文观测,科学家成功地预测了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这一事实表明
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不可分的联系 B. 人的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 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 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
【解题思路】:这是1995年的全国高考试题,该题考查了“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科学家成功地预测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这一自然现象,这本身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A选项本身的说法虽然正确,但无法体现题干要求的规定性。而B、D本身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人的意识,对事物本身的预测不是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选C。
2.1999年信息产业给美国增加了500亿美元的产值。目前,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占到美国GDP的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0%。专家预测,未来10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讲增加一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上述材料,从哲学上表明
A. 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 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D. 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涉及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
趋势。材料是以信息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背景,要求考生对信息业之所以能够带来这样大的效益进行认识、分析。而信息业本身就是社会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所以C才符合要求。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B.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规律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是
A.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 B.规律是可以创造的;规则是人为制定的 C.客观的规律也就是合理的规则
D.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3.发展的实质是
A.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的状态发生变化但性质未发生变化的过程 D.事物由不完善到完善,由弱小到强大的过程
4.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主要看这个事物 A.是否是过去没有的新出现的事物 B.是否是力量强大的事物 C.是否是发展成熟完善的事物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5.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方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C.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3.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用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必须做到
A.把事物看成事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离不开事物的联系,主要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B.联系就是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C.发展也是联系
D.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8.简答题:联系、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9.辨析题:改革中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10.辨析题:发展的实质就是运动和变化。
Ⅱ提高篇
1.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人们总是要对上个世纪进行一番回顾,同时又会展望下个世纪,人们会对未来做出一些预测,这些预测将来有的会变为现实,有的预测到时没有成为现实,未来还会出现一些人们未能预料代的事物。这说明
A.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不一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凡是到时成为现实的预测,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 C.凡是到时不能成为现实的预测,必然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 D.事物是不可捉摸的
2.下列判断中体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A.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百川归海,人心思汉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D.崴然不动
3.“逆自然而行,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是在批评
A. 否认普遍联系者 B.违反适度原则者 C.混淆主次矛盾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
4.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要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发展
B.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知识创新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倒替旧事物 D.知识经济是新事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5.半个世纪以来,数以百万的知识青年和复员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在“北大荒”大规模恳荒,使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北大荒”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恶果:环境污染严重,灾害性气候频频发生,生物多样性出现危机,出现了不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为此,黑龙江政府作出决定:进入2000年后,停止半个世纪以来的开荒行动。这一决定
A. 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
B. 表明当年开垦“北大荒”的决定是错误的 C. 充分体现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心、意志和干劲 D. 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是写草,也是喻人,蕴含的哲理有 A.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
C.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也,动之静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静止不具有客观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就是运动,运动就是静止 D.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8.辨析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确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9.辨析题:人定胜天
10.材料一: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想大,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二:国家重视环保工作,1998年洪灾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了安排。
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Ⅰ.参考答案:1、C;2.A;3.B;4.D;5.A、C、D;6.A、B、D;7.D; 8.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是从不同方面来揭示物质世界的状态。②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发展表现为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有机统一,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状态。
9.①改革中新出现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事物就是新事物。②改革中那些为求得生存而变换手法、花样、障碍生产力发展的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只不过是旧事物的变种而已。③在社会领域中,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九,关键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④因此,以事物出现实践的先后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不科学的。
10.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②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绝不是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③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④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没有揭示发展的特殊实质,是不科学的。
Ⅱ.参考答案:1、凡是到时成为现实的预测,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如果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肯定不会成为现实,所以正确答案为B。C的观点太绝对化,因为有些预测尽管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但由于到时种种条件的不具备,因而也可能无法实现。至于A、D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不选。
2.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A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而C体现的是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D是指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没有体现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所以选A、B;
3.D;4.C;
5.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半个世
纪的垦荒,解决了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对黑龙江政府现停止垦荒的决定,我们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和分析。由当年的垦荒到今天的停止垦荒,说明认识在不断的提高和深化。所以,答案选A、D。
6.A、B、C、D;7.B;
8.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全套)(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