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
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懂得事物联系的普遍,才能自觉地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正确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哲学上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辩证法的范畴。
⑵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区别:⑴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不同“元件”,它不能同时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⑵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⑴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
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⑵二者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⑴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⑵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成其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 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但并不是说在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必须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才行。而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才能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也是从关系双方的互相作用中才能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199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看看母亲河》的节目,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去来的99瓶水排列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描绘了黄河水的颜色由青——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示意生动地说明
A. 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B. 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 C. 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
D. 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解题思路】:此题是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上来看是要求考生首先要理
解材料中的示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示意图的哲学寓意。从四各选项来看:我们若站在黄河水的整个历史发展角度看,应选A,即事物都有前后相继发展的过程;若站在黄河水颜色不同变化的角度看,应选C,即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若站在从不同河段取来的水样,看黄河灰被污染程度的变化角度看,应选D,即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B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不符,所以不选。
例2.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 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解题思路】:此题是1999年全国高考的一道单选试题,它通过水桶与构成水桶的木
板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考生对哲学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由长短不一的木板所构成的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构成木板的长短,这正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所以选D。水桶与木板的关系不是内外因关系,所以不选A;虽然材料提到构成水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它的长短变化问题,似乎应该属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但从整个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来看,是在说明这块最短的木板与水桶之间的关系,所以D选项更符合材料的主题要求。而C选项把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归结为主次矛盾的关系是不恰当的。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仅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之间、
思维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
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多样性 C.联系的普遍性 D.联系的有条件性 3.要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要正确理解 A.物质的唯一特征 B.矛盾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4.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指
A.事物之间的先行后续的关系,先行的是原因,后续的是结果 B.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D.事物之间先行的现象引起后续的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 5.学习利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 A.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B.着眼于整体联系,局部应服从整体 C.一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D.在整体联系的观点指导下,去观察处理局部联系,重视发挥各个局部的作用 6.据统计,不少人在购买汽车后,十分在意给自己的汽车选中一个“靓”车牌号。不 少人特别忌讳“4444”这一类的号码,而特别喜欢“8888”这一类的号码。这种认识是
A.无视联系的客观性,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B.人们主观臆断的联系
C.全面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D.对联系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7.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①昼夜更替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④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⑤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⑥牵一发而动全身
A.①②③⑤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8.简答题:怎样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理中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9.辨析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0.辨析题: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
Ⅱ提高篇
1.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述已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2.近年来一些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越来越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为此,国务院规定,云南滇池流域在1999年5月1日前,工业废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凡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染企业一律关停。国务院的这一规定,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3.下列判断体现了因果联系的有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C.斩草除根、釜底抽薪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北京开关厂大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产品,但只要有一件不合格,就意味着不合格。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产生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99+‘1’=0”的宣传口号体现了
A.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5.1999年3月13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会
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有
A.事物的联系事普遍的、客观的 B.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方案
C.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主张和政策,实现对国家和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
6.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 整体对局部起决定作用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守株待兔”的寓言中的农夫错误表现在 A. 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B. 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C. 想问题、办事情没能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D. 没有认识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辨析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
9.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了严重污染。1997年
全区工业废水7.9亿吨,而排放达标的率只有60%;城市生活污水19.4亿吨,处理率只有18%。这种状况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广东省人大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划定了水环境保护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指革、电镀等企业,并实行水质控制目标管理。
材料二:广东省某市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八五”期间,有2000个新建项目基本做到了主体工程与环保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此外,该市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抓好原有企业的污染治理。1991-1997年,全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28个,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新增治理废气65.5万标立方米/时,其中工业废气治理率提高了18.8个百分点,达到86.8%,市区空气的检测质量为优。由此该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
10.据统计,一个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炼油厂的收益只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十
分之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明令关闭“三小”工厂。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对中央的命令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还盛行个体、私营企业主大搞炼油厂,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Ⅰ.参考答案:1、B;2.C;3.C、D;4.D;5.A、B、C、D;6.A、B;7.B;
8.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种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因此,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
9.①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正确的,看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指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不能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10.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区别。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局部从属于全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办事情就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如果忽视了这一条件,任意扩大范围,认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则是错误的。
Ⅱ.参考答案:1、C;2.C;
3.A体现了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B体现的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现象是本质的表现;C体现的是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D体现的是违背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办事情未能做到从整体着眼,未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C。
4.A、D;
5.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无论办什么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寻求最佳方案。而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周围事物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A、B是正确的。而C、D不是哲理,所以不选。
6.B;7.A、B;
8.①因果联系是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原因,“善报”
与“恶报”是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教义中的观点,它教育教徒行善弃恶或改恶从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善恶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这种善恶论既不存在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②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要认识到它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因果报应,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有本质区别。所以,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9.答案: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仅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它自身也存在着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珠江三角洲和某市的经济发展都与其环境状况之间存在着联系,经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②联系市具体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之间的联系在某市和珠江三角洲各不相同。要具体地分析和把握上之间的联系,正确选择和充分利用那些有利的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某市的做法体现了这一要求。③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求从全局着眼,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的制定,以及材料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解题思路】:这类设问为“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哲学思想的?”的试题,跨度大,综合程度高,灵活强,能较好地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并且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也十分高。对这一类的回答,最好能注意这三方面:首先列出提纲。要求材料所涉及的总原理以及分知识点,知识线索应清晰、明确、结构严谨;其次应理实交融。这不是说就简单地再现知识点或罗列材料,而应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力求做到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有机统一;最后一定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
10.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整体与局部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题中有些地方政府及个体、私营企业主都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因小失大,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题中有些地方政府及相关个体、私营企业主都只顾满足自己的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一种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第四专题 发展地看问题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发展,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 1.发展
Ⅰ、内容: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Ⅱ、要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首先,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其次,应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Ⅰ、内容:⑴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⑵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⑶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Ⅱ、要求: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 问题。
2.实事求是
Ⅰ、内容:⑴实事求是的含义。⑵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Ⅱ、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运动这一概念,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把握运动的含义:⑴哲学上讲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体育运动、群众运动不同,它是最高的概括,具有最广泛的内容;⑵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这是从运动的内涵角度来说明什么是运动的。这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共同特性就是“变化和过程”。概括范围是宇宙间,概括对象是一切事物。哲学上就把这种特性称之为“运动”。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3.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6.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所以,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全套)(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